孩子使用雙語反而語言適應不良?

我是職業婦女,所以1歲10個月大的兒子白天給婆婆帶,但老人家不太會說國語,於是兒子白天聽台語,晚上講國語,結果到現在會說的話不多(他都聽得懂),有時候連「爸爸」「媽媽」都不肯叫(對公婆也如此)。他這麼慢還不會表達意見,是不是心智有問題?還是因家內環境又是國語、又是台語的,使他無法接受?我又該用那一種語言和他說話呢?
依照語言發展的因素來看,我們應該給孩子一致性的語言學習環境,但「雙語」的適應問題,是目前很普遍的現象,也並不難解決。以下幾點建議供您參考:

一、確定主要語言:
剛開始孩子聽到不同的語調,可能感到很茫然。但是我們先將簡單的短句、名詞用台語說一遍,譬如:ㄐㄧㄚˇ ㄅㄥ(吃飯)這兩個字她已很熟悉、了解,再以國語說一遍,並且稍微加強語氣,一字一字地說出來,甚至加上動作使她更易明白、接受。

二、適時地幫助孩子:
當孩子想以國語表達某種意思,而不能完整或正確地說出時,要適時幫助、誇獎她,同時鼓勵她再重複說一遍。

三、面對面和孩子說話:
我們和孩子說話時,儘量蹲著、面對她。我們認為孩子一天都在奶奶家,一定很渴望父母的注意與關愛。如果得到的是「語焉不詳」的聲音,或者邊走邊說,讓她覺得不受重視,孩子很可能就沈默寡言了。

四、避免造成挫折感:
孩子有時會自然地以台語說話,或說出「四不像」的發音,我們絕不取笑、學她的腔調,或者慎重地糾正她(不妨稍待一會,再製造機會示範給她聽),以免孩子有挫折感。

孩子在牙牙學語時(尤其生活在兩種不同語言的交替中),我們要多和他說話,鼓勵但不要求他回話,讓孩子自然地開口,多讚美他。我們很贊成她的說法。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