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嬰兒階段培養孩子的耐性?

我兒子11個月大,我發現他非常缺乏耐性,例如:泡奶泡得慢一點,他就哭個不停;翻書翻不過去,也會大發雷霆。他這種急躁的個性,我真的很不喜歡,究竟要怎麼引導他,才會讓他變得有耐心一些呢?
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0~2歲階段幼兒的認知學習歷程稱為「感覺動作期」,強調嬰幼兒此時主要是透過感官知覺及實際的操作經驗來獲取知識、滿足好奇心。 

因此,我們常看到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總是動個不停,不斷探索,活力十足;但受限於行動能力及表達能力的不夠成熟,探索的結果常帶給他挫敗的感受,再加上孩子原本就較缺乏耐力,難免會出現情緒化的表現。

嬰幼兒出現哭鬧、生氣的情緒化行為,雖然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我們發現,不同的孩子也有相當明顯的個別差異,這其中除了先天氣質差異的影響外,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的研究,照顧者(父母或托育者)與嬰幼兒的互動是影響孩子正向人格發展及情緒發展的關鍵因素

我們建議嬰幼兒的照顧者,除了提供孩子溫馨而充滿愛意的教養環境之外,還要掌握住下列幾個相處原則,如此,孩子的情緒化問題也會相對減少。

首先,建立有規律的生活步調,讓親子雙方對於日常生活事件的進行時間均能有所預期(如:何時外出散步、吃點心),如此就不容易出現失控的狀況。

其次,瞭解及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另一個減少孩子情緒化行為的重要方法。由於嬰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相當有限,照顧者要能敏銳判讀孩子的情緒表徵,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千萬不要養成孩子以「哭鬧」來表示需求的習慣。

此外,孩子這時正處於動作技能的學習階段,照顧者正確的示範及教導,或提供適齡的學習素材,都能讓孩子克服阻礙及減少受挫。以您提及孩子在翻書時的不耐反應而言,這或許不是孩子的個性問題,而是我們提供的素材出了問題;建議您不妨為孩子更換一本易翻閱的、尺寸適中的厚頁圖畫書給孩子。當孩子因技巧不熟練而出現情緒化表現時,我們先不要去指責他,而是動手教他如何克服這項困難。 

父母可以從孩子6個月大起,為培養孩子的耐性而努力。例如:為孩子安排一個安全而豐富的遊戲空間,提供適齡又適量的玩具器材,鼓勵孩子從小就能專注於遊戲之中等。此外,親子間的共讀及共玩經驗,更是培養孩子耐性的絕佳方式。期許在我們的努力下,孩子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