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全家出國,還是為孩子的快樂分居兩地?

我的先生受聘至國外工作,我們只有一個2歲的小男孩,活潑好動,發育成長皆正常。他1歲2個月時曾至國外生活了半年,但因沒有友伴,變得內向、黏人,一臉不快活的樣子。回國之後,表哥表弟和鄰居小朋友都是他每天快樂的來源,他開朗許多,小臉成天堆著笑容;如今他漸長大,我面臨著要給他一個健全的家庭(搬到國外,享受雙親的愛)還是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外國碰到小孩機會少,而且語言不通)的兩難問題,先生的五年聘期已經快滿兩年,往後的三年也正是孩子最重要的三年,我為此徬徨許久,請給我一點意見好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發展有什麼特性,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孩子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

許多兒童發展學家相信:孩子的發展路線是呈「螺旋狀」,總在穩定與不穩定間徘徊,所以我們常常發現快一歲的孩子好惹人疼愛,但一歲多時卻有時事事好奇,事事要「動」一下,有時卻又黏人得很,變得好難帶;快兩歲時又變得好溫順快樂,兩歲多時卻可能變得專橫、予求予取、又固執,如此循環至成熟。因此,寶寶的轉變或許是發展上本來就會這樣的?   

當然,環境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但對上幼兒園前的幼兒而言,最具影響力的環境恐怕還是「家」,尤其是家中疼愛他,無微不至照顧他的父母。外頭環境的改變恐怕還遠不如爸媽從胖變瘦,從安詳到緊張的改變來得大呢!因為這才是他時時會接觸到,也是最直接影響他的「環境」;再說,一歲多的孩子對「物」要比對「人」來得有興趣多了,因此朋友的陪伴或許可以提供他更多的刺激,促使他的生活更為多采多姿,但應還不至於就決定他快不快樂。

事實上,我們更關心的是爸媽能否愉悅的生活著,因為只有這樣,爸媽才有餘力為孩子做充分的準備,給他最適當的陪伴。因此,我們認為以「孩子有沒有友伴」作為考慮重心,倒不如考慮爸媽能否熟悉該地的語言,對該地有更多的認識,在國外能否相互配合共渡難關,能否結交更多朋友讓生活更為溫馨來得重要哦!   

不管決定如何,我們相信「預備」與「聯繫」是最重要的兩件事。若要出國,應提前告訴他將會有怎樣的生活規則,有什麼樣的人或景象等等,多說幾次,並且最好配合圖片、照片在愉快氣氛中說,幫助他熟悉將要過的生活,並且安心等待;出國後,記得幫助他與國內的親友保持密切聯繫。若不出國,改變較小,但要儘量透過任何方式(信、錄音帶、錄影帶、相片、作品、圖畫等),幫助父子倆維繫並增進親情。   

雙親的愛與快樂童年是可同時擁有的,就看爸媽的用心了。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