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老師談閱讀

洪蘭老師以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實證,深入淺出地說明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呼籲爸媽以親子共讀這最自然的互動方式來滋養孩子。當孩子學會閱讀,就擁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打開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人生;當孩子養成了閱讀習慣,更是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洪蘭老師談閱讀

洪蘭老師以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實證,深入淺出地說明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呼籲爸媽以親子共讀這最自然的互動方式來滋養孩子。當孩子學會閱讀,就擁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打開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人生;當孩子養成了閱讀習慣,更是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1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上)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以「閱讀和學習」為題,洪蘭老師把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實證,佐以生動有趣的育兒故事,深入淺出的演說,期盼父母親能用對的方式愛孩子、教養孩子。

孩子的學習,需要時間的等待
家中生養男孩的爸媽,相信都曾為了兒子說話的能力比同班女生還慢而感到困惑的經驗。針對這點,洪蘭老師指出:女生比男生還早熟的證據不只表現在身高體型上,也藏在腦袋裡。

女生的大腦因為發展速度比男生快,所以,語言能力自然也就比同齡的男生好。不過,男生大約到了國中階段開始發育後,就會迎頭趕上,所以父母其實不用太擔心。「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比較笨、比較偷懶,他只是比較『慢熟』;時間到了,他自然能夠展現能力,根本無須揠苗助長。」洪蘭老師如此提醒爸媽。

另外,從一對11個月大的同卵雙胞胎學走路的實驗,也能說明腦與學習的關係。實驗中,只單獨讓雙胞胎哥哥每天學習走路5分鐘,因此,到了13個月大,哥哥已經會走路,弟弟還不會;但是到了15個月大時,實驗者卻發現雙胞胎兄弟兩人走得一樣好。「這就如同逼迫還在幼兒園的孩子就學寫字一樣。其實,只要讓孩子自然成長,等時間到了,再去學習,才能學得快樂。」洪蘭老師以大腦結構與發展的關係,直指等孩子成熟對學習的重要。

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去美國開神經學會時,洪蘭老師曾在會場的牆上看見「孩子沒有學好,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對!」這句話,非常切中他一直堅信的概念:只要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她認為:教學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只要引起動機,沒有學生不願意學習的。

她提到兒子就讀11年級時,文學老師要求孩子必須讀莎士比亞的四個喜劇與四個悲劇,兒子抽到《羅密歐與茱麗葉》,老師要他們改編成21世紀發生在紐約的現代版愛情故事。為了這場戲,兒子除了努力讀懂古英文,為了轉換成貼近紐約年輕人的用語,還特地去買饒舌專輯學RAP。在改寫的過程中,透過消化、重組,不知不覺中把莎士比亞的名句都讀進心裡了。因此,洪蘭老師很肯定的說:「所有的孩子都可教,就看教的方式。」

說話是本能,閱讀習慣需要培養
談到與學習息息相關的閱讀行為,洪蘭老師再三強調:「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因為人類的大腦雖擁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所以一個孩子若身處正常環境中,即使沒有人教他說話,他仍會說話;倘若沒有人教他閱讀,他就會成為文盲。

如果能閱讀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閱讀習慣會更容易養成。洪蘭老師回想起當年在美國唸書時,由於攻讀的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學科,因此即使唸完博士後,近視已經從250度暴增到900度,雖然眼睛很累了,還是很想讀。因為她真正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洪蘭老師認為,讓孩子愛上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事。她強調,閱讀不是課堂上的事,是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情。以新加坡為例,他們打從0歲就開始推廣「悅讀」活動。為了把孩子帶進閱讀的世界,他們利用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一、二年級的課本都是圖畫書、童話,方便講演故事給孩子聽,這是〝Learn to Read”(學會閱讀);等孩子都喜歡閱讀之後,三年級的課本再改成文字為主,圖片為輔,這時候就是“Read to Learn”(從閱讀中學習),讓孩子以閱讀能力當鑰匙,打開知識的大門。

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上
生而有涯,學也無涯。既然生命無常,那麼,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洪蘭老師強調:唯有透過閱讀,才能用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知識。

美國的航空英雄林白於1927年開飛機跨越大西洋,但在不到50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壯便登上了月球。當時正在美國唸書的洪蘭老師,在活動會場看見了林白,也目睹「人類的一大步」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對於短短50年間科學的大躍進感到非常震撼的她回憶著說:「在那當下,我看到了人類從不會飛行,到能登陸月球;我真的感受到了透過閱讀傳播知識的力量,也瞭解到原來『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的真正涵義。」作者窮一生之力寫了一本書,我們只需短短的幾週讀完,從此便能看得更高、更遠了。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下)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以「閱讀和學習」為題,洪蘭老師把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實證,佐以生動有趣的育兒故事,深入淺出的演說,期盼父母親能用對的方式愛孩子、教養孩子。

閱讀,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感與同理心
閱讀除了能讓我們看得更高、更遠,還能防止大腦老化、培養創造力與同理心。洪蘭老師以兒子為例,暢談了兒子在閱讀後的種種改變。

美國學校的學生社會科一學期要讀4本書,到了高中畢業,宗教和種族相關的社會科經典便讀了24本書,這是對同理心很好的訓練。

在美國,有色人種都有各種充滿歧視意味的稱號。當學生說了不雅的歧視話語時,一般老師雖然會叫他們「用肥皂洗嘴巴」以示懲罰,但是卻成效不彰。而洪蘭老師的兒子在八年級時讀了《梅岡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奴隸船》(The Slave Ship: A Human History),和《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後,卻有了很大的改變。

有一天,洪蘭老師的兒子問她:「媽媽,白人和黑人在基因上差多少?」她說:「0.1%。為什麼這樣問呢?」這時,她兒子正讀到《奴隸船》書中主角被酋長出賣的段落,他不明白主角這麼信任酋長,為何酋長還要出賣他?洪蘭老師回答說:「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會知道你的弱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要出賣別人」,因為一旦被最親近的人出賣時,傷害是很深的。而這也是閱讀的好處,因為一邊看書,可以一邊教孩子從同理心去學會倫理道德。

在《奴隸船》中,有段情節談到奴隸船突然遇到颱風,大家決定棄船逃生,但是有位白人小女孩覺得不能沒有給黑奴逃生的機會,於是偷了鑰匙潛入船艙下,把還不知道即將遭遇船難的黑奴腳銬一一解開,讓他們得以逃生。洪蘭老師的兒子在閱讀到這個段落時,因為很有感觸,所以一直來問洪蘭老師問題。

她發現兒子在看了這些書後,不會再用帶有歧視的語言了,因為他知道這是不對的事。尤其是在閱讀《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之後。這是一本關於智障者,無法在人心險惡的社會上存活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智障孩子的好朋友因為不忍心看到他被警察抓去折磨,因此只好忍痛將他悶死,讓他早點脫離黑暗的社會。這本書更引發了實際的行動。

有一天,洪老師收到了一張兒子的曠課通知單。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前些時候兒子看見喜憨兒遭社區居民排擠的新聞,發現故事中的不平等也存在生活中,於是,他和同學拿著五千塊的園遊會糕點經費,捨棄學校旁邊的知名糕餅店不買,午休時間坐公車千里迢迢到「喜憨兒烘培屋」購買糕餅。但沒料到公車繞了一大圈,所以因回校逾時而被記了曠課。洪蘭老師知道原委,既驚喜又感動,因為她明白即使日後有不公不義的事發生,兒子也會挺身而出,而且盡一己之力去改變它。

用合適的方式,將孩子引進閱讀的門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閱讀的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比如像女孩多半喜歡童話類的故事,而男孩則大多喜歡實作的活動。同樣是《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女孩可以交出兩張洋洋灑灑,充滿憐憫心的心得報告,男孩則交出短短幾行字。因此,在引發男、女孩的學習動機時,一定要隨著偏好而因材施教。

洪蘭老師分享了兒子的例子說:「我兒子小時候不聽童話故事的,因為他覺得那都是虛構的。九年級的時候,老師因暸解孩子的性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因此他請女孩寫讀書心得,請男孩做島的模型。兒子很高興不用看書寫心得報告,不過事實上,為了把島的正確座標和方位定出來,他和組員足足把小島的書前前後後看了三遍,才完成島的模型,但是他卻自始至終認為老師對男生比較好,沒有要他們寫讀書心得報告。」這就是引起學習與閱讀動機的好例子 。

閱讀時,請讓孩子專心
當孩子閱讀時,需要動用到視覺皮質、聽覺皮質與前腦的共同運作。洪蘭老師舉例說明:「看到“CAT”三個字母,首先“C”傳到視覺皮質,到了聽覺皮質變成/k/的音,接著便放到工作記憶裡;同樣的,“A”和“T”也是以此類推。之後,將這三個字母組合在一起,我們就知道是唸成/kæt/,便知道是『貓』的意思。」

因為閱讀牽涉到工作記憶,因此,閱讀時若旁邊有其他的聲音刺激,閱讀行為便會受到干擾。所以洪蘭老師也特別提醒爸媽,當孩子在看書時,絕對不要在旁邊看電視或說話,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干擾到孩子。

聽洪蘭老師演講,台下所有的聽眾總是覺得時間太短,但心裡和腦袋裡其實早已裝得滿滿的。看來高深的腦科學實驗,經過洪蘭老師的說明引用,全都變得可親易懂,一個個的育兒生活案例,也讓爸媽更清楚明白,教養孩子應該有更好的作法,為人父母也能有更多信心!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愛閱讀,孩子不怕假性過動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不但專注力高,更能透過書本學到是非、紀律、禮貌及跟人相處的道理,長大將是一個有內涵、不膚淺的人。

文/洪蘭 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節錄自《遊戲與閱讀》

暑假是老師充電的時候,許多學校都在學期結束後,立刻辦研習會或工作坊,請老師把這一年的教學心得作個總結,從檢討中求進步。在這些教學檢討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班上過動兒增多了」。

這是很奇怪的事,以前沒有這麼多注意力缺失的孩子,為什麼現在一班都有一二個,最多居然可以到四個呢!

假性過動兒多半是電視兒童
真正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ADD/ADHD)是大腦裡神經傳導物質的不足,它有生理上的關係,不會突然增加很多,這表示有一部份疑似ADD/ADHD的孩子,其實是假性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仔細觀察起來,這些假性過動的孩子都有一項特性——不喜歡閱讀;他們小時候很少被父母抱在身上親子共讀,絕大多數是電視兒童,很少安靜坐下來,完成一件事。

閱讀的好處是,它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若不專心,眼睛會跳行,就會讀錯。看電視時,雖然也是坐著,但是電視畫面是不停閃動的,一秒鐘有24~26張圖片,靠著眼睛的視覺暫留使它變成連續的影像,會動的東西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動太多,2分鐘超過10次的拉近鏡頭、剪接或轉換鏡頭會使大腦工作過量而疲累。

圖片一次帶給我們很多的訊息,使我們無暇去思考細節是否合理,我們隨著影片跳換的速度在吸收資訊,若是一停下來思考,後面的訊息就忽略掉了,不像閱讀是隨著自己理解的速度進行,隨時可以停下來想,還可以「倒帶」回溯到前面不懂的地方

因此閱讀是主動的接受訊息,操之在己;看電視是被動的,操之在人。如果比較看書或原著改編成的電影,那麼看書得到的資訊比較多,而且看書是自己的想像力,看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它會鎖住孩子本身自發的想像力。所有的研究都指出電視保母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漸進式親子共讀 培養專注力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很簡單,把孩子抱在身上,在他坐得很舒服時,先唸短短幾分鐘的故事書給他聽,用手指著字,一個字一個字的講過去,訓練他專注在書本的能力,然後逐漸拉長時間,從5分鐘到10分鐘,到15分鐘,最後到30分鐘。當孩子可以安靜坐在身上聽故事30分鐘,不會爬上爬下來吵鬧時,你就可以放心他不是過動或注意力缺失了

從閱讀學紀律 內化求知慾
透過閱讀,我們教他是非、紀律、禮貌及跟人相處的方法。現在越來越多幼稚園的孩子聲音沙啞,聲帶已經壞了,失去童聲的甜美。原來他們在家中沒有學好規矩和紀律,進了幼稚園,人多時要說話就用喊的,要引起別人注意時用拉的,不喜歡別人時用推的。

當然我們知道孩子遊戲時跑跳喊叫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喊到聲音沙啞就不自然了。噪音對別人、對自己都是傷害。最主要沒有學會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這種孩子進入小學後,就變成老師的頭痛人物了,因為課堂需要維持紀律,不可隨意站起來走動或大聲說話。一旦講不聽,被貼上過動或注意力缺失的標籤,對孩子是一輩子的傷害。

不論社會是多麼的民主開放,人們對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仍然是以歧視的眼光來看待的。所以在孩子小時候,儘量自己帶他、養成他閱讀的習慣,不但可以啟發他的智慧,將求知慾內化成他人格的一部份,更是給他安全感(沒有什麼比坐在父母身上,得到父母完全的注意力更令孩子高興的了),閱讀是一個工具,可以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教養,從小培養孩子的深度
如果從小培養孩子喜歡有深度的東西,他將來即使不是俊男美女,有內涵不膚淺的談吐也會令人耳目一新,另眼相看。孩子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投資,透過孩子,我們的基因得以傳下去,完成大自然賦予我們使命。

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就如同我們是他們的禮物一般。暑假中請盡量陪伴孩子,養成他良好的紀律和專注習慣,這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點上。

書籍簡介

遊戲與閱讀

最符合孩子需求的學習方法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閱讀是自主學習的歷程。孩子透過遊戲和閱讀,不但能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增長知識,更能認識自己也瞭解別人、培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與人分享及合作。洪蘭教授以許多研究證據說明遊戲、閱讀和大腦發展的關係,並且強調:
․從小會玩、有很多玩伴、常在戶外玩的孩子,EQ更好。
․請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盡情遊戲與閱讀,即使作點白日夢也能讓腦筋充電,身心舒暢。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閱讀的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


作者簡介    
洪蘭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現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年推廣閱讀,並針對台灣教育、社會問題提出精闢見解,藉著寫作、翻譯和演講,分享正確的腦科學知識及為人處事的道理。著作及譯作豐富,包含《遊戲與閱讀》、《啟動孩子的大腦》、《情緒和品格》(信誼出版)、《養男育女調不同》(遠流出版)、《請問洪蘭老師》(天下雜誌出版)等。

4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是靠大腦的很多區域合力來完成任務,因此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是讓他擁有一輩子的好工具。

文/洪蘭 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節錄自《遊戲與閱讀》

一位家長在我演講完後到講台前來問:「新加坡為什麼要求父母在孩子18個月大時,就要念書給孩子聽?他又聽不懂,念了不是白念嗎?」很多父母臉上也有同樣疑惑的表情。其實只要是教孩子,都不會白費力氣的。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習慣
對人類來說,人從兩腳直立行走,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增加了共鳴箱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歷史太短,短到來不及登錄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當然就要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個快速吸取資訊的方式,實驗上已知看是聽的三倍速度,所以我們要及早讓他的大腦習慣處理文字訊息。不過新加坡的親子共讀是念故事給孩子聽,不是教他認字,更不是要他寫字,只是培養孩子專心,訓練他的注意力廣度,寓教於樂而已。

閱讀讓孩子懂得生動比喻
美國的研究者從同一社區中,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相似,社經地位相同,一組是父母在過去的兩年中有念書給孩子聽,而且一週至少5次,另一組是沒有。實驗的作法是請孩子說一個有關他自己生活的故事,如他的生日派對,去動物園玩的經驗等等,然後請他假裝念一本故事書給洋娃娃聽。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有念書給孩子聽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還會用相關子句,而且他們用的「書面語」(literary language)比較多。

故事書,不論多淺,用的語氣還是跟口語不同,比如說,故事書開頭會用「很久很久以前」,而一般說話不會如此。孩子聽多了書面語,不但增加他們的辭彙,語法的應用,也使他們比較容易了解大人所說的話。故事書中常會用到很多的比喻,如「像玫瑰般的臉頰」、「像瀑布般的長髮」,這種口語中很少見,但是卻可以透過故事內容讓孩子了解比喻的用法,增加他對比喻生動性、活潑性的了解,同時他也學會可以這樣用,這對他的作文很有幫助。

孩子閱讀流利,大腦更活化
實驗也發現大腦會因閱讀而發展不同。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孩子閱讀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域跟成人不一樣,當孩子逐漸變成流利的閱讀者時,大腦血流量的圖就越來越趨近成人的圖。初學者在閱讀時枕葉(視覺皮質)大量活化,在枕葉與顳葉交會的梭狀迴血流量也增加,而且是兩邊腦都如此,他們還動用到額葉和運動皮質區,他們用的最多的是角迴及頂葉、顳葉、枕葉交會處的supramarginal gyrus,因為這是聲音、視覺訊息、字形、字義各種訊息交會的地方。當然布羅卡區、維尼基區這種語言處理的地方早就活化起來。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文字發明後,大腦被賦予處理人為訊息的任務,它就召集原本處理臉型、外界物體形象的部位,勉為其難的達成任務。因此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它是很多區域在有任務時,抽離原來工作,合力來完成新任務,所以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才能一聲令下,各個單位都來各就各位幫忙。

Tufts大學的吳爾芙(M. Wolf)教授認為人會閱讀是個奇蹟,因為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她說:「閱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大腦會因外界需求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機會。

念書給孩子聽,創造快樂時光
孩子縱然還小,不是聽得很懂,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父母念書的抑揚頓挫對他來說像個音樂,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主動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的辭彙,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孩子若能正確的表達出他的意思,就可以減少被人誤解,所問非所答的挫折感(這是No Chinese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情緒挫折最大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作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成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說:「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給你孩子這個永遠不寂寞的工具吧!

書籍簡介

遊戲與閱讀

最符合孩子需求的學習方法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閱讀是自主學習的歷程。孩子透過遊戲和閱讀,不但能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增長知識,更能認識自己也瞭解別人、培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與人分享及合作。洪蘭教授以許多研究證據說明遊戲、閱讀和大腦發展的關係,並且強調:
․從小會玩、有很多玩伴、常在戶外玩的孩子,EQ更好。
․請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盡情遊戲與閱讀,即使作點白日夢也能讓腦筋充電,身心舒暢。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閱讀的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

作者簡介    
洪蘭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現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年推廣閱讀,並針對台灣教育、社會問題提出精闢見解,藉著寫作、翻譯和演講,分享正確的腦科學知識及為人處事的道理。著作及譯作豐富,包含《遊戲與閱讀》、《啟動孩子的大腦》、《情緒和品格》(信誼出版)、《養男育女調不同》(遠流出版)、《請問洪蘭老師》(天下雜誌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