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手足相處大小事

當家裡不只有一個孩子,手足紛爭永遠是爸媽最頭疼的問題。事實上,爸媽很難完全預防或避免手足間的糾紛,所以,最好能分別站在每個孩子的立場去看待事情,並試著瞭解他們的想法;此外,更要協助孩子們瞭解對方的想法,讓他們自己試著去協商、共同想出解決的方法。

解決手足相處大小事

當家裡不只有一個孩子,手足紛爭永遠是爸媽最頭疼的問題。事實上,爸媽很難完全預防或避免手足間的糾紛,所以,最好能分別站在每個孩子的立場去看待事情,並試著瞭解他們的想法;此外,更要協助孩子們瞭解對方的想法,讓他們自己試著去協商、共同想出解決的方法。

1幫助孩子適應家中新成員的到來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如果計畫生二寶,而家中第一個孩子還是學齡前兒童,那麼可能要有心理準備,在新生兒出生後,會有一段激烈的手足競爭時期。尤其第二胎與第一胎間相差不到三年,這種競爭可能會更為嚴重。


其實,這種「手足競爭」的情況並不難理解,從老大的眼光來看,原本他是爸媽唯一的寶貝,集所有焦點和寵愛於一身,如今卻必須和小弟弟或小妹妹「共享」爸媽的關注,還必須把心愛的玩具、衣物(雖然很多都已經用不著了)送給這位新來的小弟弟或小妹妹,若沒有特別引導,老大真的沒有什麼理由會去喜歡這位新加入的家庭成員。

面對新弟妹的不適應症
心理學家曾做過兒童如何接納家中新生兒的研究,發現在小寶寶出生後,母親投注在老大身上的感情和注意力的確會減少。對於這種「失寵」的感覺,年紀較小的孩子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因而便會展現在行為上。

例如他們可能會變得愛發脾氣、不講道理、時常哭鬧或愛黏媽媽。有些孩子會則出現退化的行為,也就是恢復到小時候的模樣,例如他原本已經不尿床了,如今卻又開始尿床,或著又開始要求用奶瓶來喝牛奶。其次,孩子也可能會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例如故意搗蛋,或趁父母不注意時,偷偷的打或捏小弟妹。

爸媽若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知道這些行為只是過渡現象,並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然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與其處罰或制止孩子的行為,不如回到問題的源頭—處理孩子的不安及失落的情緒。

處理大寶的「嫉妒情結」
大人不妨試想看看,有一天發覺你最愛的人,不再像從前那樣花時間和你相處,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你會是什麼感覺呢?應該是疑懼、嫉妒、被冷落的複雜感受吧,這正是那些「失寵」孩子的心情寫照呢。那麼,這時你會希望你所愛的人怎麼做,來消除你心裡頭的這些不安呢?

台大醫院兒心中心主治醫師蔡文哲曾經寫過一個自己的經驗「有一次準備買禮物祝賀朋友的彌月之喜,因為之前和新生兒的三歲姊姊有幾面之緣,順手就買了一本故事書給姊姊(內容談到一個大孩子有了小弟弟後的各種情緒及行為),隔幾天聽她媽媽轉述:小姊姊拿到禮物興奮異常,因為那段時間所有的禮物都只是送給弟弟,而她一直被冷落一旁,於是送童書的動作直接完成了我挑選童書內容的目的『還是有人愛她的!』」

家有新成員報到,讓小小孩備感壓力!
家庭新成員的到來,是大部分學齡前孩子都會面臨的壓力事件,只是有些孩子的不安會表現得比較明顯,有些則比較溫和;而且,通常孩子也都能逐漸適應這些隨之而來的改變,一開始的問題行為也會慢慢消失。

但是如果在這過程中,父母可以先理解孩子的心態,以共讀圖畫書或提供孩子參與迎接新生兒的準備工作,協助這些小哥哥小姊姊做好心理準備,就能讓他們更容易接納甚至變得期待家庭新成員的到來了。

提供安全感,幫助孩子擺脫手足情結
《小小大姊姊》這本書裡,生動的描述了手足間的愛恨情結,小姊姊因為嫉妒弟弟搶走了父母的關愛,有一天突然有個想法,她跑去跟媽媽說:「小弟弟已經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然而,媽媽聽了小姊姊的話,卻是出人意料的安靜,她沒有立刻跑去看小弟弟,卻緊緊把小姊姊抱在懷裡。因為媽媽懂得小姊姊的心理,這正是小姊姊想要的,她需要確知媽媽還是愛她的,也還是需要有跟父母單獨相處的時光。

唯有確知父母仍舊是愛她的,不會因為有了小弟妹而減少父母對她的愛,孩子心中就能找回安全感,在擺脫對小弟妹的負面感受後,也能慢慢去發覺這個新弟妹的優點。比如在《小小大姊姊》中,隨著弟弟慢慢長大,小姊姊發覺弟弟不再是個只會哭鬧的小怪物,而是個很好的玩伴,她總是能逗得弟弟很開心,也只有她能聽得懂弟弟的牙牙學語,她找到了做姊姊的成就感與樂趣—弟弟是最支持小姊姊的觀眾與崇拜者呢!

這本從大孩子的觀點來看待家中增添新成員的圖畫書,不止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適應的好讀物,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也會得到不少教養孩子的啟示呢。

2大的一定得讓小的?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常常向父母求助或跑來告狀的,大多是同一個孩子。這時父母最好留意一下,是你給他的注意太少,希望藉此引起你的注意呢?還是他的依賴性較強,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差?通常,孩子來告狀並不見得真要你去處理問題,他只是來告訴你,讓你知道「剛剛姊姊打我」這件事,你只要反應表示知道了這件事,並給予適當的、口頭上的安撫,他就會心滿意足了。

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兄弟姊妹間的爭吵是兒童期常有的現象,主要因為幼小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的判斷主要也是取決於「喜不喜歡」,而不是「對」或「錯」;對「物權」的觀念也不甚清楚。因此在孩子的道德和物權觀念尚未完全發展以前,孩子們以自己的意思為本位而彼此發生衝突,是難免的甚且可以說是很自然的,父母能不管最好就不要管。如果爭吵總是「一面倒」(即習於忍讓、個性較畏縮的兄姊,每次都「爭」不過跋扈、霸道的弟妹),或出現很具危險性的攻擊行為時(如把對方從高處推下來,或彼此對打得很厲害),父母才要加以干涉,否則就儘量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以免強化爭吵行為。

父母若管教不當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後果:

1. 讓孩子覺得「爸媽很重視我們這個事情」,以後孩子會故意藉彼此的爭吵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2. 容易使攻擊性較強的孩子在希望得到一些發洩時,藉機攻擊別人。

3. 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當無法單獨處理或面對問題時,就轉向父母求助。

如果雙方的爭執實在堅持不下時,父母也須以公平的態度,而不是以「你是哥哥(姊姊),你應該讓弟弟、妹妹」這種因年齡不同而有差別待遇的方式去處理。

無論兄姊或弟妹,被迫讓的一方都會有委屈感,覺得父母偏寵對方,自己是不被重視、不被愛的。而事實上,父母並不是偏袒哪一個,但是因為孩子老是得遷就對方,不免會有這種想法和認定。一旦認定以後,他就會變得自卑、退縮且沒有信心,而被讓的那一方卻又變得驕縱、獨霸,大大的影響孩子們的自我評價。在這種心理下,我們又怎麼希望他將來能與別人相處無間呢?

小學後,學習適度的忍讓
強迫孩子因年紀大就得讓弟妹的態度是不正確的。但是,學習適度的忍讓是一種美德,也是孩子學習「兄友弟恭」的機會。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讓孩子建立這種觀念呢?

孩子在七歲以前的一般道德觀念是「我跟他是一樣的,為什麼他可以這樣?」、「是他不對,為什麼我要讓他?」換句話說,這時期的孩子是以事情的結果來看,不會去考慮事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我是哥哥(姊姊)」,他只會覺得「我才是對的」。因此,父母不妨等孩子七歲(約入小學)以後,試著先把事理分清楚,把「讓」的道理分析給他聽,再告訴孩子他的角色是什麼,在他能承受的範圍內讓他擔當起自己的角色。例如︰告訴他「剛剛是弟弟不對,可是因為你是哥哥,哥哥要愛護弟弟的,對不對?那麼,你是不是可以讓一下弟弟?」而當孩子能做到「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時,父母別忘了給他一些適當的獎勵(如在客人面前稱讚他能幹、會照顧弟妹等),強化他的道德觀念,同時也可彌補他心裹可能有的委屈感。

手足情誼在平常就要下功夫
與其到了孩子爭吵時父母再去處理,不妨平常多為孩子們搭設感情的橋樑,疏導孩子,讓他們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是別人不能侵犯的」的道理,教孩子們真誠互愛。平日給較弱的那個孩子多一些的表現機會,在他的能力範圍內鼓勵他幫忙做事;又如多與攻擊性較強的那個孩子溝通,把握機會提醒他︰「你看,哥哥好疼你﹗哥哥願意把他的蘋果分你一半,你們是兄弟,應該相親相愛才對……」

在許可的情形下,儘可能讓孩子們各自擁有一份屬於他的玩具或有關的工具設備,如果能以「同種類型物品,內容各有不同」的原則來分配就更理想了。例如︰一人一枝筆,但一個拿紅筆,一個拿藍筆,讓他們可以互換使用,如此不但可以培養孩子輪流共享的習慣,物權的觀念也容易建立起來。

擁有屬於自己的特權以及專注
設法讓孩子覺得成長是一件高興的事,把握孩子「喜歡長大」的期待心理,更具積極的意義。譬如給兄姊一些弟妹所沒有的且符合他本身年齡的特權,例如︰上幼稚園、跟爸爸去釣魚等。給小的孩子一種「等我長大了,就可以跟哥哥一樣」的期盼,另一方面,也同時享有符合他目前年齡的特權,如媽媽常常抱他;可以吸奶瓶;可以玩屬於他的小小玩具等。這樣一來,各人擁有屬於自己年齡範圍的特權,也各有所滿足,就不容易發生爭執了

此外,讓孩子個別享有受父母關注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講,小的孩子占有父母的時間較多,如果父母每天抽出至少十至十五分鐘時間和大的孩子單獨相處,並以專注的態度跟他講話或陪他玩,讓他可以單獨獲得父母的關愛,如此他也就較不容易因妒忌而常與弟妹爭執了。

3老二情結誰人知?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聽過這樣的話嗎?「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老大是個寶,老二像根草。」這兩句話非常傳神的點出了多數父母對老大與老二不同的教養態度。

對於老大的誕生,每個新手父母除了滿心歡喜外,更是充滿了期待與緊張,在教養上就格外戒慎恐懼。到老二來臨時,因為已經有了育兒經驗,心情就比較放鬆,也比較不會花全副的心思調教,在教養上也就多半以老大經驗為藍圖,於是就常可見到這樣的情形:同樣的狀況,發生在老大身上時,父母可能會比較緊張,到了老二時,因為有了先前的經驗,就比較輕鬆以對,或甚至不在意了。

對老二而言,他的出生其實比較不像老大那麼備受矚目和關切,也不像老大曾經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擁有父母全部的愛。老大認為他是個外來的奪愛者,搶走爸媽的愛,事實上,他一生下來就必須學會分享,衣服、玩具也多半是接收老大的二手貨,再加上爸媽老是要他以老大為學習對象,所以他的心裡可能會認為爸媽對哥哥姊姊的重視更甚於自己,反而會處處刻意模仿老大的言行,比較缺少自我,甚至一輩子都脫離不了老大的影子。

事實上,父母對待老大、老二確實有不同的教養態度。對於老大,通常會花費較多的心血栽培,因此會給予較多的期望和成就上的關注,老大也承受了較多的壓力,而且父母也會希望老大快點長大,而以超越其實際年齡的標準要求他更成熟懂事,迫使老大不得不早熟。相對的,父母對老二的要求就較寬鬆,期望也不那麼殷切,在老大的光環下,老二即使有好的表現也顯得不突出,也較不容易引起父母的注意;再加上老大如果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的話,老二可能就終身脫離不了無法超越老大的陰影。此外,和老大相形之下,父母在下意識裡會比較捨不得老二長大,會以低於其實際年齡的方式對待他,認為他還小,不懂事,老把他當小娃娃看,反而讓老二顯得依賴、長不大。

其實,父母的教養態度會關係手足之間的情感和成長,如何調整因排行不同所造成的教養差異是父母必須深思的。例如,父母總是要老大做榜樣,不僅會造成老大的壓力,也會讓老二對自己的行為有推拖的藉口;發生爭吵時,多半要求老大要讓弟妹,如此會造成老大心裡的不平,老二也沒有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老拿老大的成就和老二比較,會讓老大容易自滿,老二失去自信,找不到自己的人生舞台。

手心手臂都是肉,對父母而言,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但是表現在教養上卻可能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你的孩子常向你抗議偏心、不公平嗎?如果是,那麼請小心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讓手足皆能感受你平等而豐盈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