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安撫新生兒情緒

「哭」是寶寶對外溝通的唯一語言,不同的哭聲代表著不同心思、不同的需要;「笑」是具有社會性意義的,表達喜歡、舒服、有趣等心情。不論寶寶哭或笑,爸媽都要即時回應,保持目光接觸並溫柔對話,讓他感受到安全感與愉悅情緒,就能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

認識與安撫新生兒情緒

「哭」是寶寶對外溝通的唯一語言,不同的哭聲代表著不同心思、不同的需要;「笑」是具有社會性意義的,表達喜歡、舒服、有趣等心情。不論寶寶哭或笑,爸媽都要即時回應,保持目光接觸並溫柔對話,讓他感受到安全感與愉悅情緒,就能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

1寶寶哭了,抱他會變軟弱嗎?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嬰兒研究發現,孩子哭時,抱他、拍他、撫摸他,以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對他的情緒有撫慰作用,這種刺激會增進他大腦的生長,尤其情緒的部分。無論男孩或女孩都需要被安撫。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有父母拿著一本日本人寫的育兒寶典來給我看,裡面強調嬰兒要讓他哭到自己睡著,絕不可以心軟去抱他,尤其是男孩,因為這會使男孩長大後個性軟弱、依賴心重、不能獨立生活。

我從來沒有聽過這種事,也不曾看過這種研究,反而是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很重要,男孩子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男生哭並不會損害他的男子氣概,憋著反而有害。《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不論真假,這似乎無損後人對他的看法。

嬰兒研究證實,安撫有助大腦生長
最近的嬰兒研究都發現,孩子哭時,抱他、拍他、撫摸他,以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對他的情緒有撫慰作用,這種刺激會增進他大腦的生長,尤其情緒的部分,因為情緒迴路要被刺激才會活化,一個從小沒有被刺激過或刺激不足的孩子,他的情緒反應比較遲鈍。

我們的皮膚上有兩種感受體,一種是把資訊傳送到大腦的身體感覺皮質區,大腦就知道什麼地方被碰觸了,是什麼樣的東西在碰觸我、它的力道如何;另一種感受體則把訊息傳送到大腦的社交部位,激發荷爾蒙如激乳素(又叫催產素Oxytosin),使人感到快樂並降低血壓。所以哭泣的嬰兒被抱起來輕拍時,常常會停止哭,把頭靠在大人肩膀上,這是他心情舒緩的一個表現。

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小時候被抱的、需求被滿足的孩子個性軟弱,不能獨立生活,沒有男子氣概,僅有的實驗反而是指出這種孩子比較有安全感,身心的發育也會比較好。

大腦喜歡溫柔的聲音及有節奏的撫拍動作
溫柔的聲音會活化大腦的愉悅中心,孩子會轉過頭去注視聲音的來源,低沈的責罵聲音會使嬰兒恐懼。最近實驗發現,出生四天的嬰兒在核磁共振儀中聽到大人吵架聲音時,大腦負面情緒中心的杏仁核就活化起來了。

有規律地拍撫也會活化大腦的愉悅中心,大腦喜歡有韻律、有節奏的動作。幾乎所有原始民族祭典的舞蹈都是簡單、重複性的動作,研究發現它有催眠作用。

嬰兒渴望被觸摸,從接觸中尋求關愛
觸摸的好處使得很多醫院的育嬰室把已經退休的護士找回來,坐在搖椅上抱著孩子輕輕拍他,搖他入睡。實驗發現被抱、被撫摸的孩子免疫力會增加,可以提早出院。所以行為主義那種哭不可以抱,要等到不哭才可以抱,是以前看不見大腦內部活化情形時的說法,它是不符合大腦發展原理的。

人有被關愛的需求,很小的嬰兒便會去尋求大人注意,若眼睛有兇相,即使沒有出聲罵他,嬰兒也會恐懼,他會身體僵硬,開始掙扎。如果父母故意不去看嬰兒的眼睛,嬰兒會發出聲音來吸引父母注意。

研究發現嬰幼兒對觸摸有原始的渴望,在猴子實驗中,幼猴甚至會放棄食物以交換肌膚接觸,在渴望被接觸時,一條柔軟的毛巾都比沒有東西接觸來得好;有許多會抱著一條舊毛巾或小毯子,走到哪裡都不放手的孩子,被認為是沒有安全感的象徵。

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與學習
研究又發現,母親對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和孩子睡眠品質有關,睡眠時大腦在修補白天的損傷,母親對孩子的需求較敏感、親子關係好的寶寶有安全感,比較不會作惡夢,從睡眠中驚醒。

這個研究室對測量寶寶整體睡眠的時間(量)和中間醒來的次數(質),結果發現在15個月大時,親子依戀關係好、聯結強的寶寶,2歲大時睡眠品質和量都很好;1歲時,睡眠狀況好的寶寶,在18個月、2歲和4歲時的大腦執行功能強,因為大腦在第四階段的睡眠時,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後二者跟大腦的學習有直接的關係,尤其血清張素不但跟記憶有關,也和情緒的調控有關,也就是說,睡眠和父母對待寶寶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大腦的執行功能。

坊間各式各樣的育兒的書很多,父母在選購時,應該以有科學根據的為主,不要愛他反而害了他。

2寶寶笑了~談嬰兒期的社會性微笑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孩子的微笑讓人精神百倍,然而你知道孩子的微笑也有其發展進程喔。出生時,微笑是生理上的反應,二個月大時,孩子的微笑就是表達正面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情緒意義,能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做過父母的人都會發現,嬰兒雖然不會講話,卻很早就可以用情緒作為與身旁人溝通的工具。這種溝通能力是雙向的,比如剛滿月的嬰兒,會對母親高興或平板的聲調表現不同的反應,還會因不同的外界刺激,產生頻率、聲調皆不同的哭聲。

約兩個月大開始,大部分的母親就會在孩子喝奶或短暫的清醒時段,辨識出寶寶臉上的笑意。有時母親會問,這時候寶寶臉上的微笑,是真的在笑嗎?又為了什麼而微笑?是吃飽、因為尿布乾,還是認識我了,所以對我微笑?

新生兒的感官發展
其實,早在嬰兒出生的第二個禮拜,就認識自己的主要照顧者了。雖然嬰兒的視覺解析度不佳,但透過母親的氣味、聲音,以及頭部外圍的輪廓與背景的光線對照,已能分辨陌生女性與母親的不同,而且對自己的母親較偏好。

兩個月大的嬰兒,對人臉已經發展出清楚的概念,當餵奶或與寶寶玩的時候,媽媽的臉與寶寶眼睛的距離,通常在二、三十公分左右,正是寶寶對焦能力最佳的距離。寶寶盯著媽媽看,眼神交觸、嘴角往上牽動,甚至咿呀作聲——別懷疑,孩子真的在對你笑了。

社會化的表現狀態
發展心理學家彼得沃夫(Peter Wolff)將嬰兒每天作息的狀況詳細記錄後,依據嬰兒的動作、肌肉張力、眼睛睜閉、呼吸速度、所發聲音等因素,將嬰兒所處的狀態分成六類:
1. 規律睡眠狀態(類似成人的深睡狀態)
2. 不規則睡眠狀態(類似成人睡著在作夢狀態)
3. 打瞌睡狀態
4. 安靜地醒著(此時嬰兒眼睛完全睜開,四肢保持靜止)
5. 活躍地醒著(此時嬰兒眼睛完全睜開,有肢體活動)
6. 哭。

其中,雖然每次「安靜地醒著」不會超過15分鐘,嬰兒卻最常在此時讓雙眼對焦於近距離的大人,因此,成人很容易產生「嬰兒正在邀請自己與他互動」的印象。成人若適時給予嬰兒社會性的回應,嬰兒也很可能用繼續注視對方的臉龐、微笑或發出聲音,來回應他所獲得的刺激。成人若在嬰兒有反應時,讓嬰兒有完整而不受打擾的表現機會,便造就了「你來、我往,你聽、我說」的互動模式。此外,這時也是嬰兒最能吸收外界資訊的時機。許多有關嬰兒早期認知能力的實驗,都需要小小受試者處於這種狀態,才能得到有效的數據。

掌握社會互動的契機
研究發現,要讓嬰兒進入「安靜地醒著」狀態,可以讓嬰兒在哭泣時吸一點糖水;或把嬰兒抱直,讓他的頭靠在大人肩膀上。而幫助嬰兒維持在此狀態的方法,則是在與嬰兒互動時,隨時觀察他的反應,一旦開始吸手指、轉頭,或迴避大人的眼神,便表示嬰兒已無法再接收刺激了。成人若能見好就收,或許仍有機會在數十秒後,進行第二回合的交集。

熱心過度的成人,看到嬰兒開始轉頭或迴避時,不斷在嬰兒眼前施展各種花樣,嬰兒就可能由無動於衷,轉而以更激烈的哭聲收場,留下錯愕又失望的成人。

總結來說,微笑代表嬰兒歡迎大人與他互動。大人若能透過各種手段讓嬰兒維持「安靜地醒著」的狀態,嬰兒微笑的頻率,便有可能跟著提高。另外,大人可以藉由雙方的互動,幫助嬰兒了解微笑的社會功能。相反的,大人如果在寶寶微笑的邀請後唱獨腳戲,或在眼神規避時,未能及時調整互動策略,嬰兒可貴的微笑及容易引發微笑的狀態,便會在轉眼之間消失無蹤。

3搖出來的安全感——擁抱的重要性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孩子一哭就去抱他、哄他,會寵壞孩子嗎? 那麼是不是隨時都要抱著孩子?還是只要在孩子需要時抱抱他,搖搖他就可以了呢?

文/節錄自《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老人家常說,千萬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他、搖他,那會寵壞孩子,孩子會很難帶。很多人也擔心,常抱搖嬰兒,會讓嬰兒養成習慣,無法學會獨處或忍受挫折。但是經驗卻告訴我們,擁抱可以立即安撫孩子,給予需要的安全感,搖擺可以幫助孩子安心入睡。到底應不應該抱、搖孩子呢?

擁抱帶給嬰兒安全感和足夠的刺激
嬰兒初生時,皮膚的觸覺、痛覺,便幾乎和成人相等。所以,新生兒可能看不清楚、聽不清楚,但他可以很敏感的感受到擁抱帶給他的舒適。由於胎兒在子宮內是被緊緊的包裹著,並隨著母體的活動而輕輕搖晃,初生嬰兒若能被緊緊抱著、輕輕搖動著,他會覺得安全。研究顯示,缺乏膚觸的孤兒院孩子,雖然擁有足夠的食物,但仍容易生病,且心智發展也較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遲緩,證明了擁抱對嬰兒成長的重要。

此外,嬰兒需要搖擺不是經由意識控制,而是神經系統需要刺激使然。因為,輕輕的搖擺給予前庭接受器緩慢的刺激,可以穩定人的情緒,使人從紛亂的狀態中,慢慢的放鬆。我們可以看到,疲倦的孩子會不停的搖頭、晃動身體,直到睡著,而抱著嬰兒輕輕搖擺,也就在滿足嬰兒的神經系統需求。

用哭聲表達被擁抱的需求
由於嬰兒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並不懂得「忍耐」,因此,當他以哭表達被擁抱的需要,卻受忽視時,他只會愈哭愈大聲,直到聲嘶力竭才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再需要被擁抱,而是對整個周遭的世界感到失望與無助。

反過來說,若一歲內的小嬰兒能經常得到擁抱和膚觸,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到了一歲之後,他根本無需忍受孤獨,自然的就獨立了。

此外,當母親擁抱嬰兒時,孩子會有回應,這是孩子人際協調能力最基本的表現,對嬰兒社會性發展相當重要。

何況,擁抱不只單向的影響嬰兒,同時也影響了母親。當母親擁抱孩子時,孩子的聲音、氣息,會刺激更多母愛行為,滿足母親的母性需求。

一種溫暖和愛的感受
那麼是不是隨時都要抱孩子、搖孩子?並不是如此。只要在孩子需要時抱抱他,搖搖他就可以了。

其實,一個健康的嬰兒並不是那麼喜歡一直被人抱著,只要他可活動,他都會盡量的去活動,過多的擁抱,反而限制了他的活動需求。

當嬰兒身體不適、排氣不順、想睡,或寂寞需要人陪時他會用身體姿勢或聲音,傳達這些訊息。此時母親最好能立即分辨嬰兒的需要,並加以處理。

和把玩具給嬰兒完全不同,擁抱、搖哄嬰兒是一種人性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緊緊的密合,是一種溫暖和被愛的感受,孩子會從被愛的行為中,自主的學習到愛人的方式。幼時經常被擁抱的成人,也會習慣地用擁抱的姿勢去愛撫他的孩子,擁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親子之間的愛就更穩固了。

提醒爸媽,抱搖孩子的時候請注意頭頸部的支撐,且務必輕柔緩慢,切勿過度搖晃,以免造成孩子受傷。

書籍簡介



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多一分理解,教養更EASY
本系列分成《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3-6歲發展與教養對策》三本書,從生活實例中著手,介紹每個年齡常令父母困惑或頭疼的現象,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說明在發展階段上所呈現的意義,並針對各時期孩子的特性提出教養對策。唯有在瞭解孩子發展的前提下,才能有最合宜的教養方法,而不只是一味認為孩子調皮、難管教。

作者簡介
作者群是幼教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多兼具專業與實務經驗,寫來淺顯易懂,父母在輕鬆閱讀中,不僅能掌握孩子的成長脈動,更能得到最適切的教養建議;也希望父母能體會,孩子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支持、瞭解、耐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