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才能快樂成長

爸媽通常很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常忽略心理健康的層面。尤其幼兒的各項發展尚未成熟,在無法充分表達自我的狀況下,當遭遇心理壓力時,可能會以哭鬧或退縮來表現,此時需要爸媽從旁觀察及引導,協助孩子培養正向的態度、健全的心理,並逐漸累積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心理健康才能快樂成長

爸媽通常很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常忽略心理健康的層面。尤其幼兒的各項發展尚未成熟,在無法充分表達自我的狀況下,當遭遇心理壓力時,可能會以哭鬧或退縮來表現,此時需要爸媽從旁觀察及引導,協助孩子培養正向的態度、健全的心理,並逐漸累積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1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爸媽應瞭解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提供孩子安全穩定的成長環境,並學會觀察孩子的異常表現,就能適時引導孩子勇敢表達、享受當下,擁有幸福感。

這個時代,有許多不同於過往的問題和壓力,雖然適度的壓力是進步的動力,但過大的壓力卻會對身心造成負面影響,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心理上的疾病,進而破壞生活品質。面對多變的社會,現代父母更需要正視壓力,給自己和孩子高品質的休閒生活、培養健全的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親子一起做個「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是一種幸福的正向概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個關於個人及社區幸福的正向概念,指的是能夠充分享受生活、因應壓力和悲傷、實現目標和潛能、與人維持良好關係。

「心理健康」一詞常被誤解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談論或檢視,主要是因為目前大部分心理衛生相關服務仍只關注於心理疾病的治療,而不是在加強提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強調「心理健康促進」的重要性,它強調的不只是心理健康,而且是要更幸福!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錯綜複雜
但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全球已超過四億五千萬人心理健康不佳,這個數字讓人怵目驚心。

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不穩定呢?心理健康受到個人、家庭、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的因素影響;如果再細分,個人因素涉及基因、氣質、年齡等,家庭因素涉及環境、生活型態、家庭關係等,社會文化因素則涉及經濟、社會支持網絡、文化與價值觀、性別歧視等,相當錯綜複雜。

幼兒的創傷來自內在與外在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既然這麼多,那麼,對幼兒來說,哪些因素最為關鍵呢?

造成幼兒心理創傷有兩大類因素,內在因素:包括幼兒本身的體能、營養、疾病狀態,或是個性、挫折容忍度等;外在因素:包括照顧上的忽略、虐待、遭到意外,或是家庭變故、家庭結構問題(如:假日父母、隔代教養、父母離異);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孩子很小就開始上學了,同儕之間也常出現霸凌現象,這些因素也可能使孩子心中留下陰影,需要及早給予協助。

小小孩最需要安全穩定的環境
由於年幼的孩子無法充分表達,爸媽如何才能覺察到孩子需要協助呢?

當孩子行為上或生理上和平常不一樣,爸媽就要警覺了。孩子心理有壓力時,情緒會波動,可能會吃不好、睡不好、容易受驚嚇或哭鬧,有些會出現攻擊行為、負向行為,有些會變得退縮、特別安靜,這時最需要爸媽的安撫與支持,爸媽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才是邁向心理健康的基石。

此外,臨床上也發現,有些稍大一點的孩子或是比較早熟的孩子,可能為了不想讓爸媽擔心或傷心,希望維持家中的和諧氣氛,所以隱藏了自己內在的害怕或困擾,表現出異常乖巧的行為,這些孩子也需要爸媽提供足夠安全的環境,來讓他勇敢表達自己的情緒、紓解壓力。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心理健康從胎兒開始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爸媽具備正確的觀念、心理很健康,就容易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無論是懷孕期或新手爸媽階段,都可把握時機為孩子奠定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礎。

「星際大戰」這一系列電影中的經典對白,除了每個絕地武士都喜歡掛在嘴邊的祝福語:「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另一段深印人心的對白,來自尤達大師的智慧之語:「恐懼是通往黑暗的道路,恐懼帶來憤怒,憤怒帶來仇恨,仇恨帶來苦難。(Fear is the path to the Dark Side. Fear leads to anger; anger leads to hate; hate leads to suffering. )」在現實的世界裡,每一個人也都需要正向的原力,驅走內心的恐懼、憤怒或仇恨吧!

爸媽心理健康,寶寶相對健康
正向、健康的心理從胎兒時就要開始促進了。所以從孕期開始,就應該利用產檢時機注意孕婦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諮詢與協助,以確保胎兒的健康,父親和家人的健康也要同時並重;等到寶寶出生後,在新手父母階段,更要針對寶寶的情感滿足、依戀關係或照顧方法等面向,增進親職能力和提供遭遇危機時的支持,這麼做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安全穩定的成長環境。

心理健康不是單獨一個人的事,需要從整體的資源與協助去考慮。臨床觀察上發現,孕期的爸媽常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愈來愈多人會做更多的心理準備;當爸媽做好準備,對胎兒的保護會更細緻,就能讓寶寶在預期中健康誕生。由於寶寶的出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平衡運作,所以爸媽要學習找支援,國家、社會也要因應人們的需求,提供相對的政策和服務機制。

WHO曾大力推動的「1000天運動」,強調從懷孕開始,不論營養、父母情緒、對話等都會影響胎兒;環境的汙染、噪音也會影響胎兒及嬰幼兒的成長,這些都需要大家一起正視。

4個教養觀念,讓你做孩子的楷模
以下幾個重要觀念,鼓勵爸媽用適當的心態面對孩子:

1. 接納孩子的不一樣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親子互動的時候要學會接納及欣賞孩子的與眾不同,即使孩子的能力較弱,只要培養孩子正向因應的能力,孩子也能順利成長。

2.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爸媽對於孩子過度關愛及保護,會讓孩子失去自我,無法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就不容易自己站起來。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孩子需要有逆轉困境的復原能力,才能迎接未來。

3. 適度把孩子託給家人
媽媽產後受到賀爾蒙影響,當家人想要幫忙,有時反而讓媽媽感覺更緊張,誤以為自己不勝任或怕孩子被搶走。事實上,爸媽要學會給自己喘息的空間,適度地把孩子託給其他人協助照顧,寶寶也需要練習和其他人相處,不能只跟著媽媽。當媽媽情緒比較好時,寶寶也會比較安定,可以達到「你好,他也好」的雙贏狀態。媽媽心情愉悅,孩子也會學習到用正向、積極的態度,好好過生活。

4. 善用評估不貼標籤
現代爸媽比較願意嘗試心理會談、測驗或評估,但愈來愈多爸媽過分小心翼翼,孩子身心發展的數值還在常模內,爸媽卻常過度擔心。其實,爸媽不需要為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只要透過適當的互動,就算是遭遇創傷或出現負向行為,還是有機會改變。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運動.飲食.寵物 培養好心情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家有小小孩,爸媽只要從每天簡單的正確運動和飲食做起,就能讓孩子和自己擁有好心情;喜歡養寵物的爸媽,還可以善用毛小孩來療癒家人喔!


運動》
刺激大腦分泌快樂賀爾蒙

傳統觀念認為愛運動的孩子「頭腦簡單」,但隨著腦科學的發達,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運動可強化大腦的連結;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之間會產生迴路,也會讓大腦運作更活絡。


愛運動的孩子,遠離憂鬱
在《啟動孩子的大腦~做孩子腦力發展的好幫手》(信誼)一書中,洪蘭教授指出,運動會刺激腦內啡分泌,帶來愉悅的感覺,並且可以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出現。實驗者用老鼠來探究原因,發現運動時氧氣的大量消耗會促使血液循環加快,氧氣的需求會增加肌肉微血管的數量,使肌肉可以運動得更久;大腦也是一樣,血液流動得愈快,就能運送愈多的帶氧血紅素到細胞上去,於是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儲存更多的記憶。

運動不但能讓人精神飽滿,也可以增進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的安定性。因為運動可以緩衝我們所遭遇的壓力,並減輕壓力造成的不適;而且運動時比較能專注在當下的感受,覺察身心的變化,避免沉溺在不愉快的經驗裡,或擔憂尚未發生的事情。

運動能力好,容易交朋友
經常運動還會讓人產生正向的意念,對自己擁有較好的身體意象,因此會更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對幼兒來說,交朋友時肢體語言的互動比口語更為重要,感覺動作能力愈好的孩子,愈能在與人的互動中舉止恰當,並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比較不會害羞退卻,社交需求也能獲得滿足。

親子動起來!
爸媽帶著孩子一起運動,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還能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親子間的話題也會變多。透過親子之間共同的經驗和肢體的接觸,更可增進情感和信任,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行動 1:安排適當的運動空間
想建立孩子的運動習慣,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合適的運動環境。爸媽平日就可以在家中布置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孩子盡情玩耍,例如:調整家具擺放方式,挪出一個無障礙的活動空間;或是舖上安全地墊讓寶寶翻滾、爬行。經常安排時間帶孩子到學校操場、社區公園等有遊樂設施的開闊空間跑跳、打球。

行動 2:運動融入生活和遊戲中
讓孩子感到有趣,運動才能持久,所以爸媽要透過遊戲方式帶著孩子活動筋骨,而不是採用嚴格的訓練方式。例如:帶著肥皂水到公園吹泡泡,孩子不知不覺就會追著泡泡跑了起來;看一本艾瑞.卡爾的《從頭動到腳》(上誼),模仿裡面的動作也能讓全身上下活絡起來;翻開陳志賢的《幼幼小書——我的一天.我喜歡.我愛玩 》(信誼),小小孩也能從畫面中體會出趣味的生活情境,並且和自己的經驗連結。

行動 3:爸媽減少擔心,多多鼓勵
運動能力的好壞,和幼兒期的遊戲經驗也有很大的關係。爸媽如果過度擔心孩子碰撞或跌倒而加以干涉,就會讓孩子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孩子必須要面對挑戰和經歷過挫敗,才能學到如何自我調整;爸媽在陪伴及引導時,需注意的是遊戲環境和器材的安全性,從小多培養孩子的協調能力,而不是限制孩子活動。

飲食》
快樂食物 vs. 陷阱食物

過去認為食物只是提供人體活動所需,進而維持身體健康和對抗疾病;但是,許多新的研究發現,食物扮演了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角色。除了因為有些食物的成分原本就能幫助情緒安定、產生愉悅感之外,人們對於喜歡吃的食物或帶來愉快記憶的食物,也能在進食的時候,產生「快樂賀爾蒙」。

快樂食物:香蕉
香蕉中除了含有可振奮精神的生物鹼,還有大量的色胺酸和維生素B6,可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讓心情保持愉悅。醫學上發現,香蕉皮比香蕉含有更多的色胺酸,如果不想浪費它,可嘗試用無毒栽種的香蕉皮,加上堅果、牛奶打成果汁。

快樂食物:深海魚
研究發現,把魚當作主食的國家和人們都比較快樂。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與常用的抗憂鬱藥有類似作用,能阻斷神經傳導路徑,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鮭魚、鱈魚、鯖魚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仍要注意食物的來源,避免來自汙染的水域。

快樂食物:深綠色蔬菜
深綠色蔬菜含有鎂、葉酸,可舒緩神經緊張和壓力,吃了會心情大好。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菠菜、地瓜葉等,除了含有大量鐵質,更有人體所需的葉酸。

醫學文獻指出,缺乏葉酸會導致憂鬱症及早發性的失智,葉酸攝取不足也易產生睡眠困難和焦慮等症狀,想改善情緒最好多吃深綠色蔬菜。

快樂食物:柑橘類水果
維生素C也能抗壓,舒緩神經緊張。在製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時,維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孩子若心情不佳,喝些檸檬汁、吃點葡萄柚或櫻桃都可改善情緒。雖然櫻桃並不便宜,但美國研究發現櫻桃中有一種花青素,可降低發炎,女性經痛時吃點櫻桃也能舒緩。

快樂食物:堅果和豆類
人腦在壓力大時,特別需要消耗大量的熱量和維生素B群,這時,花生和核桃就是很好的補充品;年幼孩子還不適合吃堅硬的顆粒食物,可用核桃芝麻糊或花生湯來補充好油和維他命B。黃豆富有鎂和鈣,可安定神經,紅豆中的醣類能使血糖平穩,適量吃些豆類食物,如:豆漿、豆腐、紅豆湯,也可提振心情。
 
陷阱食物小叮嚀
有些食物吃的時候似乎很快樂,但後遺症多,爸媽自己和孩子都要盡量減少攝取。此外,就算是好食物也不宜過飽,「吃到飽」會讓人無法神清氣爽。以下是需要警戒的陷阱食物:

● 巧克力、餅乾、蛋糕甜食
很多人心情不好時會吃點甜食。甜食令人快速感到愉悅是因為胰島素在一連串的轉換下,讓色胺酸來提高血清素,使大腦產生愉悅感。但是吃太多會讓胰島素大量分泌,又讓血糖急速降低,「雲霄飛車」式的變化會讓心神更疲累。

● 過量的咖啡與潛藏的咖啡因
習慣喝咖啡的人,一旦少了咖啡,常會有頭痛、憂鬱現象,有些人喝過多,還會出現緊張、興奮、好動不安等症狀,這些往往都是咖啡因所造成的。幼兒雖然不會直接喝咖啡,但爸媽仍須注意巧克力、餅乾、奶茶、可樂、糖果裡潛藏的咖啡因。

● 牛排和五花肉等高油的食物
牛排或五花肉上桌時的脂肪香氣雖然常會讓人心情提振,但吃太多油,動脈會遭受低密度脂蛋白阻塞,傷害腦部血液循環;吃高油的食物還會製造大量的自由基,傷害神經元。肉品要搭配大量蔬菜食用才恰當。

療癒》
毛小孩讓親子得到安慰
爸媽可能早就知道,經由仔細地教導和訓練,狗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例如:搜救犬、緝毒犬、導盲犬、狗醫生⋯⋯,前些時候又多了一種「伴讀犬」,這是新北市動保處實施「零安樂死」之後的新計畫,他們挑選外表可愛、個性穩定的狗或貓進入教室伴讀,有些是安撫情緒焦慮的新生,有些是幫忙特教班的孩子集中精神參與課堂活動。實施以來,深獲孩子喜愛。

在生活裡,多數孩子都喜歡親近動物,去動物園玩通常是童年裡快樂的記憶。許多孩子也常渴望養寵物,不過爸媽礙於健康或照顧等疑慮,有些在自己生養孩子時常忍痛把疼愛多年的毛小孩送走。其實,寵物對大人和孩子有許多正面的意義,是安撫心靈的良伴,爸媽只要做好準備,仍可安心讓孩子養寵物。

養寵物對心理健康的價值
家中也養貓咪的感覺統合專家高麗芷老師曾經為文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對寵物說話、撫摸寵物時,人的臉部表情和聲音都變得溫柔;更有研究證明,撫摸動物會減緩脈搏、降低血壓;透過與動物間的觸覺經驗(撫摸動物或被動物舔或磨蹭)也能讓快樂賀爾蒙倍增。如果人和所撫摸的動物之間是有感情的,那麼平靜身心的效果就會更大。

在控制研究對象的社會經濟背景條件下,研究者也發現,家中有寵物的孩子,在理解他人非語言的溝通訊號時,比起未養過寵物的孩子要高明許多,所以,養寵物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方法之一;在學習照顧寵物時,更是生命教育的體驗。

此外,無論孩子是怎樣個性的人,只要對動物付出愛心,都會被動物所愛。即使是害羞、不善言詞的孩子,動物也不會嫌棄,所以和寵物自在相處,對孩子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感,也有很大的助益呢!
 
養寵物該注意的問題和準備
● 評估家中的空間和能否妥善照顧
是否有空間供寵物活動?有足夠的時間帶寵物出外運動嗎?是否能耐心處理寵物的吃、喝、洗澡、排泄等問題?寵物開銷也要納入家中經濟考慮。

● 確認家人與寵物的健康狀況
養貓狗毛屑多,要先確認家中成員是否會過敏;要注意寵物是否帶有細菌或寄生蟲,需進行預防注射、常整修爪牙、梳洗毛髮。

● 避免讓小小孩與寵物單獨相處
小小孩不清楚寵物的習性,可能會伸手抓寵物耳朵或尾巴,或是在小狗吃飯時摸牠,這些舉動會讓寵物翻臉,爸媽應在旁看顧及引導。

● 不在寵物面前餵小小孩吃味道濃郁的食物
寵物的嗅覺靈敏,若是只餵小孩,讓寵物在一旁流口水,可能會引起寵物搶食而讓孩子陷入危險。

● 別讓寵物在小小孩面前表演刺激的遊戲動作
寵物過度興奮可能會發生衝撞,難以控制。

● 和寵物相處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無論是跟寵物玩耍或照顧之後,都要記得「洗手」是保健的基本原則。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