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應充滿變動的未來,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但在爸媽過度保護下成長的孩子,缺少面對問題的經驗,一旦遇到問題就可能退縮或放棄。爸媽應學著等待與放手,支持孩子勇敢嘗試、不怕犯錯,並適時給予引導或示範,以逐步養成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應充滿變動的未來,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但在爸媽過度保護下成長的孩子,缺少面對問題的經驗,一旦遇到問題就可能退縮或放棄。爸媽應學著等待與放手,支持孩子勇敢嘗試、不怕犯錯,並適時給予引導或示範,以逐步養成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一):先培養缺一不可的五大能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對幼兒這個剛來到世界上的新鮮人而言,每件事都是初體驗,所以面對與解決問題自然是隨時都在發生的。大人們無法一輩子跟在孩子身邊,也無從預測幼兒將來會面臨何種難題,因此,讓孩子具備主動思考、能開創新方式來處理各種難題的能力,也就成為了必修課。


解決問題能力關係著幼兒認知、身體動作、人際、情緒與創造力等各種領域的發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培養這五大能力,幫助孩子洞見問題、從容應對未來的每項挑戰。

提升認知能力
解決問題在幼兒發展上最直接的關聯性就是認知能力。要解決一個問題,孩子需要能夠接收訊息,從訊息中進行分析、統整和歸納,再抽絲剝繭,發展出可能的策略,然後進一步去比較與評估這些策略的可行性,挑選一個方法應用在問題中,再從結果中一步步地修訂。

強化身體動作能力
對孩子來說,有許多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來自於身體動作上的,特別是小嬰兒。嬰幼兒是透過探索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多數生活自理能力也都與幼兒的大小肌肉發展狀況有關。

5個月左右,孩子會開始想要移動自己的身體,但受限於發展,這時僅能做到翻身;6個月左右,很多寶寶就會開始像蛙人般將肚子貼著地,挑戰如何促使身體向前爬行的問題。為了達成匍匐前進的目標,寶寶剛開始往往得花上好大的力氣,但不是動不了就是「倒退嚕」。透過嘗試,寶寶會探索出手腳並用的技巧;接著,想站起來的他,還會發現得扶著高度合宜的東西,才能順利站起來。

在跌跌撞撞中,孩子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接著,孩子也將慢慢掌握運作身體的能力,在3、4歲時,持續運用解決問題的技巧來學習如何攀爬、騎三輪車或丟球。

發展人際互動能力
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層面,又被稱為「解決衝突」。幼兒園裡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人際衝突。幼兒哭喊:「我先拿到的」「他都不跟我玩」「他一直笑我」「是他先推我的」……等情況,幾乎天天上演,而且這些衝突,往往最常發生在沒有老師在現場時。

以搶玩具為例,通常老師都會先問孩子們是否想繼續玩遊戲,如果有意願就鼓勵孩子們自己協商出兩人都滿意的策略,比如:猜拳決定或是輪流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也開展出人際互動能力。

累積情緒能力
孩子在遇到問題或事件時,情緒都會有波動,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都不同。有的孩子必須哭一下,才能靜下來,有的孩子需要你拍拍他的背或者透過玩別的遊戲,轉移他當下的注意力,情緒就會好一些。

每個人的方式都不一樣,不見得大人提供給孩子的方式,就最適合孩子。如果能讓孩子自己經驗、慢慢調適,找出讓情緒穩定下來的方法,情緒能力就會有所成長,透過問題與事件,他也將會更認識自己。

激發思考與創造力
創造力指的是孩子能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事物,透過腦力激盪出多元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幼兒在解決問題時,他們的性向、累積的經驗和想法都會展現在其中。

當你觀察滿手沾著手指膏在盤子上調顏色、作畫的孩子時,或者看他們和同伴討論如何用積木來蓋房子或三鐵共構的火車站時,你就會看見主動的、有創造力的解決問題方式。當孩子們的想像與創造力參與其中,思考能力也開始起飛。

透過每次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可依照自己的發展階段來展現與練習各種能力與技巧;而當孩子透過有意義的操作來獲得新概念時,解決問題的歷程也會增進他的能力。難題解得愈多,學得愈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會更多,成為一個正向循環。因此,一個善於解決問題的孩子,表示各面向的發展也都在軌道上。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延伸閱讀】
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二):成人扮演的關鍵角色
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三):從玩遊戲到解問題的過程

2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二):成人扮演的關鍵角色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你是否常無法忍受孩子多製造那麼一點兒混亂、多浪費那麼一點兒時間,而一把搶過孩子正在做實驗的玩具,直接給孩子自以為是的「標準答案」?小心,你可能阻礙了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進展,成為幫倒忙的大人了!


既然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幼兒這麼多面向,圍繞在孩子身邊的大人角色就益發顯出重要性。再仔細回想一下,你是否常無法忍受孩子多製造那麼一點兒混亂、多浪費那麼一點兒時間,而一把搶過孩子正在做實驗的玩具,直接給孩子自以為是的「標準答案」?或是為了確保孩子的行為與思考在你的掌控之內,你總是期待孩子最好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照著你心中的SOP(標準作業流程)活動?

小心,你已拖住了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進展,成為幫倒忙的大人了!究竟,該怎麼調整自己引導孩子的方法呢?

美國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Ellen Booth Church教授在《Learning Through Play:Problem Solving》一書中提出,在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上,幼兒園老師應扮演「觀察者」「支持者」「協助者」和「示範者」4種角色。以下將綜合多位專家們的意見,提供給爸媽和幼兒照顧者參考。

一、做個問題觀察者
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Church教授在書中提醒大人:「站在孩子身後靜靜地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可以從中看見孩子各項能力的表現,幫助他從混亂中理出思考的脈絡。當然,她也同意有時直接跳進去幫幼兒解決或直接告訴他如何解決的確更快速,但太快介入除了會阻礙孩子思考,也可能讓孩子覺得你不相信他有能力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幼兒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像是一場爭吵、一個危險的實驗,或以混亂的方式使用美勞材料,Church教授建議爸媽不需要把這些看得太嚴重,如果孩子不會因此受傷,可改變規則以符合孩子企圖解決問題的需求。

以孩子最常遇到的人際衝突為例,可以先請孩子自己想出解決辦法,但如果觀察後發現,孩子每次遇到衝突都只會跟大人告狀或要求對方說:「對不起」,表示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缺乏彈性,過於固著,成人可介入加以引導。

二、成為解決問題的支持者
Church教授認為,當大人肯定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對幼兒提出的原始想法表示歡迎,就營造出一種支持的氣氛,也表示你認可他們的投入,認同他們有能力,讓他們知道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情很重要。

除了口頭上的讚美,很多時候當大人微笑、點頭,有時甚至只是靜靜地陪在孩子身邊,就能鼓勵幼兒繼續思考與解決問題。除了語言與態度的支持外,營造一個支持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環境,在其中提供孩子長時間的自由遊戲時間、給予沒有固定使用方法的開放性素材(如:水)也很重要,因為大部分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在幼兒主導與投入自己喜愛的活動時發生。

三、扮演問題解決的協助者
如果大人能在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適時提出一些可刺激幼兒想法的問題,引發新的思考方式,就是最佳的協助者。但是大人所問的問題類型對幼兒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提醒爸媽,少問封閉性的、有共通性的問題(如:芭樂是什麼顏色?)。因為這類有正確和錯誤答案的問題,對於引發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沒有太大的幫助。但開放性的、有差異性的問題(如:這張紙可以怎麼用?),則會引發很多可能的答案。Church教授在書中提醒大人:「協助者不需要提供解決的方法,但是要引發可以鼓勵想法和創意的火花。」正是這個意思。

四、當個問題解決的示範者
你是個樂於解決問題的大人嗎?當遇到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時,你會怎麼面對呢?

其實,不管大人有沒有注意到,小小孩無時無刻不在觀察你,他們會注意你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法,也會模仿你的做法去解決他們自己遇到的種種問題。但解決問題是一種內隱的思考行為,很多時候分析、統整和歸納的決策歷程,孩子並不容易看見。因此,對於沒有思考習慣的孩子,建議爸媽要把思考的歷程「說出來」,讓孩子理解前因後果。

此外,許多自我要求高的爸媽總是追求完美的形象。其實,當你讓幼兒看見你犯錯,然後想辦法解決,甚至邀請他一起來幫忙,他會覺得自己很重要,也會覺得犯錯不全然都是壞事,因為這正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呢!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延伸閱讀】
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一):先培養缺一不可的五大能力
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三):從玩遊戲到解問題的過程


 

3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三):從玩遊戲到解問題的過程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大人幫孩子解決問題,當然又快又好,但孩子必須有失敗的經驗,才會學到技巧和能力。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孩子經歷問題、代替孩子長大。爸媽先有心理準備(如預期孩子吃東西會一團亂、自己開餅乾會灑一地、衣服會穿反),並花時間去等待:孩子在混亂中,更了解自己,找出新的解決策略。


所有發生的事件與衝突,都是孩子成長與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的成長就是透過每次解決問題的新經驗所累積出來的。針對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專家們提供了以下的建議:

生活練習題-孩子在練習,大人也在練習
大人幫孩子解決問題,當然又快又好,但孩子必須有失敗的經驗,才會學到技巧和能力。陳富美老師指出,有很多「媽寶」一遇到難題,最常掛在嘴上的話都是:「我不會」,這是因為總是忍不住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的爸媽,早已磨掉了他的動機與信心。

練習放心也放手
其實幼兒期想要自己動手的動機相當強,特別是2-3歲的孩子,能力和經驗都有限,但什麼事都想試。爸媽應善用幼兒期的特性,養成不怕問題的孩子。

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孩子經歷問題、代替孩子長大。有三個孩子的林意紅園長分享說,如果爸媽先有心理準備,預期放手讓孩子吃東西會一團亂、讓孩子自己開餅乾會灑一地、衣服會穿反,但孩子就是值得你花時間去等待,而且只要心裡明白在這混亂的背後,孩子將會更瞭解自己,也會找出新的解決策略,自然就能放心也放手。

從生活狀況題開始討論
陳澤佩老師建議爸媽,可以從生活狀況題開始讓孩子練習。比如:在人潮洶湧的百貨公司、大賣場或園遊會內,小小孩拉著裙角衣襬跟錯人、走丟的狀況,幾乎每個爸爸媽媽都經歷過。

問問孩子,如果走丟了該怎麼辦?在原地等嗎?還是找其他大人求救?或者,爸媽也可以挑一條孩子還算熟悉的路(如:去阿公家或圖書館的路),讓五歲以上的孩子挑戰當導遊。讓孩子決定搭公車、捷運還是走路,看看孩子如何規劃路線、處理買票等問題。爸媽還可以和孩子討論,萬一人太多了,孩子上車了,爸媽沒有擠上車,該怎麼辦?相約到下一站月台會合?還是請站務人員廣播?當孩子學會了可尋求穿制服的人幫忙、到服務台廣播等方法,就有了舉一反三的能力。

遊戲練習題-從4種主題找遊戲
開放式的素材、沒有固定玩法的遊戲,最能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推薦4種讓親子百玩不厭的解決問題主題遊戲:

拼圖遊戲
孩子從一塊拼圖對應放入相同形狀的位置開始,發展出形狀對應的概念;接著,他們會掌握兩片、四片、六片拼圖組成一個圖案的關係;隨著經驗增加,再開始挑戰完成多片拼圖。而過程中,孩子也在發展不同的策略,比如:先找到四個角,然後完成邊框;先找圖案裡的眼睛拼起來,就出現頭和臉;或根據顏色或拼圖切割的形狀,來找缺塊;或者思考如何轉動圖片方向,來尋找對應的缺塊。拼圖不僅可刺激孩子的心智、挑戰思考,也是幫助幼兒獲得解決問題能力的好遊戲。

積木遊戲
積木遊戲是相當適合鍛鍊解決問題策略的遊戲,因為不論要堆高、橫向堆疊或是堆出有弧度的汽車或彈珠軌道,孩子都得有策略,才能克服堆了之後立刻倒下,或者軌道不平而卡住車子或彈珠的問題。以搭一座橋或門為例,常會看見還沒掌握技巧的孩子,採取協力合作的方式,先以一根柱子撐著屋頂或橋面,由其他同伴拿著一根根積木比較高度,直到換到同樣高的兩根柱子才能放手。

美勞遊戲
將平日蒐集的免洗筷、吸管、色紙、豆子、膠帶和衛生紙捲等各種質感的素材交到孩子手上,看他們可以變出什麼!孩子必須熟悉多元的素材,下次面對問題時,才能應用對素材的理解,將身邊的材料都拿來替代與改造。比方要做一個筆筒,孩子會發現奶粉罐太大,衛生紙捲筒加上圓底或寶特瓶切開後,會更適合成為筆筒。因此,捏黏土最好的設備就是雙手和黏土,可提供孩子可推黏土的水管、可切的蛋糕刀,或是可挖洞的粗吸管,但千萬不要提供現成的餅乾模。此外,DIY材料包雖方便,但因為限定了素材的規格,易對幼兒形成限制,也不建議購買。

閱讀思考遊戲
閱讀童話時,爸媽可能會發現故事裡的刻板印象,例如:公主只能等待王子的救援,沒有任何解決問題的能力,王子的策略也很有限。建議爸媽可以和孩子討論公主如何自救、王子還有哪些作法??。以下也推薦二本主題圖畫書,邀請你和孩子一起來腦力激盪!


《會飛的抱抱》
作者:珊卓.和寧/繪者:法拉力.哥巴契夫/出版社:上誼
小小豬想送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給千里外的奶奶,當他和媽媽來到郵局時,卻告訴郵局的工作人員:「我要寄一個大大的擁抱給我奶奶!」請讓孩子想想,如果他在郵局工作,該怎麼傳遞這個抱抱呢?


《怎麼辦?怎麼辦?掉進洞裡啦!》
作者:木村裕一/繪者:高純/出版社:上誼
兩隻飢餓的山貓追著三隻野鼠跑,一不小心,統統掉進又深又滑的洞裡。想爬出去,最好的方法就是疊羅漢。請孩子幫忙想一想,究竟誰該站在誰上面,野鼠才不會被吃掉?山貓也不會被丟在洞裡呢?

【延伸閱讀】
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一):先培養缺一不可的五大能力
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力(二):成人扮演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