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友伴關係發展

周歲之後,孩子雖然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但其實很難和諧相處,大多時候只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3歲左右,孩子開始想要交朋友、和朋友一起玩,這時多讓孩子有機會和其他孩子相處,友伴互動技巧會隨著經驗累積而更加純熟,孩子更容易與人親近並交到朋友。

孩子的友伴關係發展

周歲之後,孩子雖然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但其實很難和諧相處,大多時候只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3歲左右,孩子開始想要交朋友、和朋友一起玩,這時多讓孩子有機會和其他孩子相處,友伴互動技巧會隨著經驗累積而更加純熟,孩子更容易與人親近並交到朋友。

1孩子的友伴世界(上)~父母早期的影響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很多爸媽一定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的年紀還這麼小,談『人際關係』會不會太早?」其實,正因為孩子的年紀還小,所以更需要在友伴關係的發展中加以引導,讓孩子從中累積與人相處的美好記憶;即使有兄弟姊妹的陪伴,孩子也需要和朋友互動的經驗,因為「與別人相處」需要豐富而多變化的演練情境,而鄰居、公園裡偶然相遇的小朋友、幼兒園的同學,就是孩子學習怎麼跟別人相處的友伴。

影響孩子友伴關係發展的原因很多,包括了孩子的先天氣質、父母的教養態度、後天接觸的環境等;但這些林林總總的因素,大多都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別,只有對孩子的個別差異來說適不適當罷了。只要學齡前的友伴經驗是正向的,這些經歷都將成為孩子建立人際交往與親密關係時的基石。因此,在學齡前階段,父母能夠為孩子扮演的教養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孩子的友伴世界吧!

父母是孩子發展友伴關係的推手
綜合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不論父母親本身的氣質與社交能力如何,只要父母在孩子童年時能給他正向、適當的陪伴,從小提供孩子拓展友伴與學習禮節的經驗,不管是孩子入小學後的友伴與學業表現,還是青少年、成人階段時的人際滿意度都會比較好。

所以趁早為孩子的友伴議題做準備,就是在幫孩子未來發展人際關係時的素養打基礎。而學齡前幼兒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讓孩子有機會去接觸團體活動、享受愉快的友伴經驗;只要順應孩子遊戲的天性,久而久之,甚至連教孩子怎麼玩或怎麼交朋友都不需要,人來了、地方對了,自然而然就會在遊戲中發展出屬於孩子自己的友伴關係。

正視後天影響的力量
氣質或遺傳基因雖然會侷限孩子的人際發展,但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國內有研究顯示,社交能力很活躍的父母,孩子未必同樣外向、活潑;反過來說,孩子的人際關係很好,也不代表他的爸媽在社交方面就很突出。國外也有許多同卵雙生的研究,將雙胞胎分開寄養在不同文化、性格與教養態度的父母家中,結果發現雙胞胎長大後的個性都有明顯的差異,證實了後天影響的力量有多麼大。

如果說先天氣質會成為人際交往的限制,那麼父母營造的成長環境,就是決定這個限制大小的主要關鍵。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呼籲:如果父母常鼓勵容易退縮的孩子,更開放地去參與多樣的團體活動、去認識新朋友,本來可能劃地自限的孩子將會在外人面前更有自信,並且在面對陌生或不習慣的人際互動時,克服羞怯的個性、減少害怕與過度的反應。

父母是寶寶第一個玩伴
研究發現,越早給寶寶適當的刺激,有助於大腦神經連結的發展,不論是跟寶寶說話、逗弄或撫抱,都可以有效啟發孩子的智力發展,增進感覺的靈敏度及心理上的安全感。對於牙牙學語的寶寶來說,爸爸媽媽或小哥哥、小姊姊就是身旁最主要的玩伴,雖然7個月以前的友伴關係,說穿了跟照顧、陪伴脫離不了關係,但是跟親密的人互動,這種早期經驗就是一種人與人相處的基礎。所以爸媽在這個階段,不只是哺育、教養的照顧者,更是作為孩子玩伴的不二人選。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孩子的友伴世界(下)~建立在遊戲與認同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幼兒友伴關係建立在遊戲與認同中
孩子周歲以後,開始對自己以外的其他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漸漸懂得主動向家人、娃娃、寵物表示出喜愛,並且喜歡有人陪他玩或跟他說話。不過孩子2歲以前的友伴概念,可能僅次於把狗狗當朋友,或者和喜歡的布偶進行角色扮演,舉凡是自己喜歡的、一起遊戲的,都是朋友;意義上,跟成人所定義的友誼不盡相同。孩子大約要到4歲以後,朋友的概念才會逐漸清晰起來

在3~6歲的年齡層,孩子認定朋友的方式,除了「能夠一起遊戲」之外;通常有相同興趣、喜歡某個特定卡通人物,或者同樣活潑外向、愛說話等,彼此擁有「共通性」的孩子,也更容易變成朋友。另外,當孩子有認定的朋友出現時,很容易產生「他有、我也要有」或「他玩積木、我也要玩積木」的模仿現象。

這種「想要跟別人一樣」的欲求,其實是「同儕認同」的前身;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孩子會因為具有「共通性」而交往,而兩個好朋友的行為與想法,也會因為交往後的彼此認同變得更加相像,兩者之間交互影響下,感情也就愈好。通常只要是在適度、可接受的範圍,建議爸媽應該健康地去看待孩子在同儕間的模仿行為。

孩子建立友伴關係的途徑
孩子建立友伴關係的途徑是:透過「同質相吸」的過程,在團體中找到興趣相當、個性相投的玩伴;再經由孩子「愛玩的天性」與別人互動,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同理別人的感受,進一步從別人的眼中認識自己、建立自我形象。我們相信,只要孩子能感覺到「身邊有朋友」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便會記住這種愉悅的感覺,從中累積「交朋友」的正面經驗


》》幼兒友伴關係的分齡發展概況表
年齡 重點說明
7個月~未滿1歲 ● 通常對其他同齡嬰孩互不理睬,偶爾產生好奇心,會嘗試看一看、摸一摸對方,但是彼此之間並沒有對等的回應。
1歲~未滿2歲   ● 行為開始產生互動的意義,例如對其他幼兒笑、發聲音、試圖叫對方名字、或者拿玩具給對方、跟對方要玩具。
● 一方能引起另外一方的注意及回應。
2歲~未滿3歲 ● 對與朋友互動的興趣明顯增強,開始會模仿玩伴的行為,也會嘗試加入別人的遊戲。
● 受限於語言能力的表達,加上自我中心的特性,會出現爭奪、打人或推人的行為。
3歲~未滿4歲 ● 與玩伴之間更加親近,關心對方的感受,能初步共同分享與遊戲,但仍常有衝突發生。
● 對不同的遊戲或活動,可能選擇不同的朋友作伴。
4歲~未滿5歲 ● 會積極地加入友伴的活動,常常把「朋友」這個字眼掛在口上。
● 開始對身邊的友伴產生認同感,常常帶東西與朋友分享,或是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也想要。
● 喜歡玩合作性遊戲,也懂得邀請朋友玩;已可形成比較持久性的友誼。
5歲~未滿6歲 ● 遊戲中出現更精密的組織與角色分工,能扮演各自的角色並互相合作。
● 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愉快,較易服從大孩子的話;也喜歡討好別人,以獲得肯定。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不是問題還要學習~小小孩的友伴狀況題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帶孩子到朋友家或是在外頭玩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希望小小孩能夠熱絡地玩在一起,或是成為好朋友。但大部分的時候,小小孩都是各玩各的,甚至經常會因為搶玩具而吵了起來。為什麼孩子們就是沒辦法好好的一起玩?

當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對待友伴的方式與態度,常常令爸爸媽媽有些傷腦筋,想不出平時很乖的孩子,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好好的一起玩?由於孩子處理友伴關係的能力還不夠,也缺乏與人相處、溝通、合作等經驗,所以這階段的孩子很難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和諧的遊戲。

有時候,爸爸媽媽不瞭解這是孩子能力發展上的限制,誤以為孩子不聽話,而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所以我們特別舉出幾個例子,讓爸爸媽媽更瞭解這個階段孩子的友伴關係與遊戲發展特質。

小氣又自私,是問題嗎?
媽媽常會覺得自己兩、三歲的孩子佔有慾很強,只要是他的東西,就不願意分給其他小朋友或弟弟妹妹玩。如果偷偷拿給別人玩,被他發現後,他會生氣地怪別人為什麼拿他的東西。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自我中心,最喜歡說「這是我的」,他不是自私也不是小氣,他只是不瞭解為什麼需要分享玩具,自然不喜歡有人去動他的東西。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跟別人分享或是輪流,你可以轉個彎試著用「交換」的方式和孩子說明,至少他會覺得不用等待那麼久;如果孩子願意交換,記得給他鼓勵,他會瞭解分享是好的行為,是令人快樂的;當然你的身教也很重要,平時你對孩子就可以表現出分享的行為,他漸漸地就會瞭解,分享並不是失去,反而可以獲得更多。

搶奪玩具,是問題嗎?
有些孩子平時很聽話,但和年紀相仿的孩子一起玩時,總是會很粗魯,甚至出現抓人、咬人、推人的行為,媽媽不瞭解為什麼孩子會一反常態,常覺得很傷腦筋。

一到三歲的孩子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和所有權概念,當他發現其他人在侵犯自己的「利益」時,由於他的口語表達尚未成熟,就很可能採取攻擊的行為,用「行動」來表示自己不開心的感受。

因此,小小孩在一起玩時,爸爸媽媽最好在附近陪伴,當孩子出現粗魯或打人動作時,爸爸媽媽就立即介入,把孩子拉開,並且馬上轉移他的注意力。當然你還是要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也要幫助他瞭解對方的意圖,教導他怎麼解決搶玩具難題。有適當的引導,加上孩子不斷累積和友伴相處的經驗,動手打人的問題自然會越來越少。

喜歡和大孩子玩,是問題嗎?
雖然有時孩子不喜歡同年齡的玩伴,但是對於比他大的小哥哥、小姊姊,會很感興趣,很想和他們一起玩,而這也讓爸爸媽媽覺得疑惑。

其實,小小孩喜歡小哥哥或小姐姐,會想要模仿他們,是很正常的。因為他覺得大孩子好棒,什麼都會做,就會很崇拜他們。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只是你要注意的是,有時大孩子會因為不喜歡小小孩當跟屁蟲,而出現惡言相向的情況,這時候你就要適時當起兩者的橋樑,傳達彼此的感覺(例如:跟大孩子說,妹妹覺得你好棒,所以才想跟你一起玩),以免兩個孩子都覺得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