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給孩子真正可以陪他一輩子的東西!

►邢小萍認為,當我們帶給孩子的是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態度、應用知識的方法、以及如何克服新事物的挑戰,這就是「素養」,是真正可以陪孩子一輩子的東西!

每年的8月30日,小一新鮮人會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祝福下,走入校園,成為小一新鮮人。2019年8月,這批進入小一、國一、高一的孩子們,還有一個新的課程改革迎接他們——「12年國教新課綱」!這個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對於家長而言,是如此重要卻又如此遙遠,「素養導向」究竟是甚麼?是會咬人的老虎還是吃了強身的維他命?

文/邢小萍 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進入主題前,先跟爸爸媽媽分享個例子。我的朋友在臉書上分享:真的好快!週五要開學了!這個暑假,2個孩子除了平常就在上的英文課和音樂課外,唯一的夏令營就是10天游泳班集訓,其他時間,我都讓他們自行安排。但媽媽還是有要求的,每天至少鋼琴、長笛1小時,英文閱讀2本書,其他自己安排!暑假前,我心裡默想著:平日至少每星期帶出門玩一天,很開心,我也真的悄悄做到了!這2個月,去了高雄四天、泰國五天、自來水博物館、新兒童樂園、寵物博物館、看○○電影、去好朋友家玩一天、烏來散步、八煙溫泉玩水、金山溫泉玩水。每一次的出遊,看到孩子開心的笑容,總是讓我又裝滿滿滿的能量! 

讓孩子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這段文字中,您看見了甚麼?放假不代表學習的中斷,休息的目的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位家長試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有基本的要求,也有自主的動力;有個別的學習,也有家人的共同活動;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

「素養」是剛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最重要也最令人困惑的概念。蔡清田教授稱「素養」為「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因為這次課程改革需要家長、老師和教育行政共同努力,所有活動最終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素養」。簡單地說,「素養」就是希望我們的教學,能讓學生提早面對現實世界(不管現實世界是殘酷的,有趣的或複雜的……),我們不希望讓學校成為孩子與外界隔離的溫室。

新課綱裡談到的「素養」,是把「知識」、「能力」和「態度」三者綜合起來,列為學習的基本要素。在第二段的例子中,我們發現「態度」最重要,因為一直填塞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如果沒辦法讓孩子感到「有趣」、「有用」或「跟自己有關」的話,就算學了一大堆,也會在不久之後就忘光了。學者朱宥勳用了這樣的比方:「知識」指的是學生對一套理論的理解,比如知道蛋白質變性的機制。而「能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到的實作能力,比如可以在中秋節時把肉烤熟。那麼「態度」指的是對前兩者的價值判斷和個人感受,比如說,學生知道自己比較喜歡嫩一點的肉,所以他結合了前兩者,從此成為一個愛吃愛煮好吃牛排的人,並且對自然原理帶來的口福感恩讚嘆。

素養  陪伴孩子終生學習
我們的新課綱把握這樣的原則,「以現實生活情境為基礎,來回推學生需要什麼素養」,訂出了「三大面向、九大項目」,要貫串三個教育階段—國小、國中和高中高職,並且要統整八大學習領域。這三大面向就是「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附圖一)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當我們帶給孩子的是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態度、應用知識的方法、以及如何克服新事物的挑戰,這就是「素養」,這才是真正可以陪孩子一輩子的東西!新課綱上路在即,關愛孩子,先了解素養,用知識、能力加最好的態度和孩子一起迎接新課綱的第一哩路。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