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中 核心素養的學習與評估


文/黃榮村 台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中國醫藥大學生醫所講座教授

1月中,學測剛結束,大學考試離年輕父母雖是久遠以前的事,但是您的孩子正站在學習的起跑點上,迎接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浪潮。本刊特別邀請黃榮村教授來釐清什麼是素養導向課程的學習與評估,排除家長的誤解。

過去20年來,每次課綱一調整,都引起大家的關心與辯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九年一貫課綱」、「高中歷史課綱」與「108課綱」。家長們最近特別關心的,大概是108課綱中有關素養課程的學習,以及素養導向的考試與學習成果評估。很多焦慮其實來自說明不清與誤解,底下試圖釐清一些概念與迷思。

九年一貫、高中歷史與108課綱
2001年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綱,其上位依據是基本能力之培育,「基本或核心能力」的概念,來自1997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所提出,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框架,大約就是今天所講的「核心素養」,但是那時很少人對基本能力的概念與實施有所質疑或焦慮。

當年紛紛擾擾的問題與疑慮,包括課程與教學的規劃、要不要用建構數學、是否會造成學習的城鄉差距與學力下降等項,後來因為陸續的務實修訂,以及之後的跨國學習成就比較測試(如TIMSS與PISA)表現良好,九年一貫課程得以順利施行。

在高中歷史課綱的修訂上,大約可分2003、2014-2015、與現在的三個修訂,以及衍生的史觀和擺放台灣與中國方式之爭,目前問題是否已經解決,尚待評估。

以前九年一貫未分流,108十二年國教課綱則在高級中等學校,依「普通、技術、綜合」三組做分流。108課綱取代了之前實施的九年一貫與高中課綱,採用「核心素養」當為規劃的上位概念,意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包含技能)與態度(涵蓋情意、價值、習慣層面)。由於該一用詞與解釋方式不同於以往的「基本或核心能力」,因此引起一些不同說法與焦慮。

核心素養的學習與評估
108課綱的核心素養,若給個英文名就是core competency; 素養導向測試的英文名是literacy test,這些概念應該是延續自OECD教育架構與九年一貫課程。OECD提出「互動式使用工具、異質團體之互動與自主行動」三大領域,當為培育人才「基本能力」的上位觀念,強調要有經常反省之精神。之後設計與知識、技巧有關的應用性題目,評估在義務教育之後 (15足歲) 的閱讀、數學、科學及問題解決三種能力,稱為literacy,並予分級。但仍有很多基本能力或素養層面(如態度與情意),是無法用紙筆測驗來評估的,需另建置其他教育評估方式。108課綱的設計,基本上並無不同。

108課綱的核心素養,包括了很難當紙筆考試用的態度與情意層面內容,這部分是不容易弄懂之處,大考中心則說各項考題是採「素養導向」命題,而非直接考素養。所以「素養」應是上位的教育目標,「素養導向」命題則是下位的基本能力之應用。入學考試不能完全表現或取代課綱課程,課綱也不能取代教育。課綱課程之外,還有很大的教育空間,教育要做的是學習與人才培育的工作。

當學校教育與教學開始在課程中展現何為素養,而大考中心陸續釋出夠多的素養導向題型之後,「素養焦慮」應會有大幅的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