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教養,需要注意什麼?

兩代教養,需要注意什麼?

兩代間的育兒差異

兩代教養的差異,有很多是來自父母忽略了自己的角色。有些爸媽因工作忙碌,將孩子交託給祖父母,平常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很少,等到假日時,發現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很難管教,於是回過頭來將過錯歸因在祖父母的過度溺愛,或是不好的教養行為。事實上,孩子從小全天交託給祖父母,孩子自然和祖父母建立較濃厚的依附關係,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也會有疑惑:為什麼爸媽都沒有時間陪他,於是對父母也較沒有信任和認同感。

當兩代的教養差異越來越明顯之後,若是兩者互動良好、彼此信任,針對教養觀念的差異,委婉地溝通,相信大部分的問題都能解決,最怕的就是兩代間原本歧見就深、溝通原來就不好,那麼教養觀的差異問題就會變成家庭戰爭的導火線,不可不謹慎面對。

基本上,父母應以同理心來體諒祖父母幫忙教養孫子的辛勞,試想:若是你整日辛苦地帶孩子,還被他人指責哪裡不應該,心裡一定很難過。

兩代教養鴻溝並不難化解

阿公阿媽費心協助育兒,為了能讓兩代間的教養觀可以更加的融合,則需要從日常的溝通做起,先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再協助長輩累積正確的育兒觀與作法。

一、 以行動取得長輩的信賴:
平日長輩覺得你講話、做事有道理、有分寸,發生爭執時,才容易取得他們的信任。

二、 讓長輩清楚自己堅持的原則:
婆媳的意見相左時,要先判斷問題的重要程度;對會產生嚴重後果的問題,要和顏悅色的據理說服,對不會產生嚴重後果的問題,則不妨讓步。如果無法說服公婆,媳婦仍可不慍不火的堅持原則。

三、 用說話技巧與柔軟的姿態與長輩做溝通:
平日做兒子、媳婦的(女兒、女婿)盡量不要堅持提出新主張、新思想要長輩接受,或以「我是孩子的爸、媽」的當然姿態出現。譬如用聊天的方式講述現在教養子女的方法,或像講故事一樣地報導一些由於教育不當而釀成家庭悲劇的個案。

四、 要對事不對人並尊重長輩的尊嚴:
當雙方意見不合而互相磋商討論時,要就事論事,講得清楚、具體、切實、而有理性。例如︰討論孩子不吃飯的問題時,不要扯到其他的問題,也不要以有傷尊嚴的字眼如不講理、落伍、頑固等作人身的批評。多費些時日,兩代間的步調當能逐漸趨於一致。

五、 多體諒長輩疼孫子的用心:
問題發生時,試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如果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了解他的善意,就比較容易心平氣和,諒解對方了。唯有在和諧平靜的氣氛中,才有可能互相溝通而解決問題。

六、 尊重長輩可貴的經驗:
在做各項事情之前,可以隨時求教於長輩,使長輩有被尊重的感覺及表達意見的機會。

七、 引領長輩接觸新事物:
年紀大的人無論是心智和體力都較為衰退,與外界的接觸又少,不易獲得新知識、新觀念,因此,身為子女的應該多鼓勵他們閱讀書報,參加社團,這不僅能使他們生活得更充實愉快,也可以使他們在經驗之外又能有新的知識來幫助父母親們照顧幼兒。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