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小鬼在我的身體裡搗蛋~談孩子的幻想與扮演

父母對孩子的「幻想」總是又愛又怕,若能多認識孩子的「扮演與幻想」,將更能安心陪孩子游走於幻想與現實之間。

妞妞一歲八個月大,很早就顯得十分伶俐。媽媽見她一天到晚抱著玩具熊又拍又哄,扮家家酒遊戲,玩得一點兒也不含糊,倒有點擔心妞妞會不會太沈迷於幻想世界裡。

安安已經四歲了,也很迷戀扮演遊戲,甚至在平常生活中鬧完情緒後,還故作鎮定找下台階︰「剛才是壞小鬼在我的身體裡搗蛋。」媽媽雖然能接受安安這種自圓其說的方式,但也有點擔心孩子學會用幻想的人物,來作為逃避、推諉的對象。

對父母而言,「幻想」這個字眼,有時候真叫人又愛又怕。在普遍稱許創造力的今天,面對孩子漫無邊際的奇想,父母除了提防自己不要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之外,還需要多認識一下孩子們的「扮演與幻想」,才能安心陪孩子自如地游走於幻想與真實之間。

不同年齡表現不同的幻想與扮演
從發展來看,孩子在不同年齡所表現的扮演與幻想,並不相同。

嬰兒時期
隨著身邊的人的反應而出現的動作、聲音,基本上是一種模仿;這種面對著對象而跟隨表現的行為,稱為「即時模仿」。

大約一歲半之後
幼兒的模仿行為會逐漸內化,形成心像;也就是說,幼兒隨著身心日漸發展與成熟,已經能將外界事物主動吸收,使其進入心中,於是能夠不直接看著對象就做出模仿動作,稱為「延緩模仿」。而這種模仿行為,看在旁人眼裡,會認為他正在「假裝」當爸爸或媽媽,比如學爸爸刮鬍子,或學媽媽做體操。

兩歲左右
到了兩歲左右,孩子很快地又進入皮亞傑所謂的「象徵性遊戲」。它充滿了虛構和想像,任何東西都可以當成別種東西,例如︰一本書可以當作是大車,也可以是城堡;一條毛巾能假裝是一隻狗,會汪汪叫,也會搖頭擺尾。

三、四歲階段
這種象徵性的遊戲方式,在三、四歲階段,由於語言發展得更豐富,幻想所表現的誇大與離奇,也就更深更遠;持續到六歲,仍是熱情不減;多半要到上了小學之後,孩子才漸漸轉移這方面的興趣。

五歲
不過,如果留意一下,您會發現五歲的孩子已經喜歡用比較實際的材料,來玩扮家家酒了,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逐漸步入現實,學習認識幻想與事實的分野。

紓解情緒的管道
當孩子處於扮演遊戲的高峰期時,幻想的對象,比如有些是身邊的洋娃娃,有些是存於腦海中的「人物」,會如同前述的安安一般,往往成為生活中如影隨形的夥伴。當孩子需要傾訴、分享或找個替身時,想像的夥伴就能適時擔任這樣的角色;這對孩子來說,也可算是一種紓解情緒的管道。而孩子有時透過想像的夥伴,比如他說︰「××不喜歡穿外套,我也跟他一樣。」「××一直搶我的東西,他好像弟弟。」能幫助父母碰觸到孩子的感受。

下回孩子展現天馬行空的幻想遊戲時,請勿急切地制止或加入意見,您只需靜靜觀察與支持--聽他、看他,讓他有機會在幻想中加滿油後,去面對現實的世界吧﹗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