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沒有學習意願!
我兒子剛上小班兩個月,學校老師就說他有躁動的傾向,建議我帶孩子去看醫生;我也發現,只要我要求孩子學習新事物,他總是推說「我不會」,他的學習意願這麼差,我是不是需要帶他去看醫生呢?
孩子上學以後,學習過程中的種種表現,往往是父母及老師最關心的焦點,因此,每當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大人就急於修正孩子偏差的學習行為。
從預防醫學的觀點來看,雖然非常強調及早發現、及早療育,但導因於環境適應或學習意願的行為問題,往往需要從更多的角度去探究原因,「就醫」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困擾;也就是說,孩子所出現的每一個「行為疑點」,並非都需要用醫療的方式來處理。
因此,對您兒子所出現的行為躁動或缺乏學習動力的種種困擾,建議您不妨先從生活、學習環境中尋求答案:
一、請檢視孩子的學習環境及調適情形:
幼兒園生活的能否適應,往往是影響幼兒行為最關鍵的要素,許多退化及偏差行為常源於此。低幼兒童更容易因為對教室規則的不接受或不理解,而出現令人誤解的表現。因此,您兒子的躁動可能只是適應不良的表徵,只要假以時日就能克服。
另外,教學環境的豐富性、老師的專業技巧跟愛心,以及同儕間的互動情形,都是影響幼兒對學校生活適應的因素,建議您不妨花些時間到學校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和老師進一步討論輔助孩子的種種策略。
二、請檢核孩子的學習能力與教學模式:
小班孩子(3~4歲),在肢體的控制或語言的表達上都已經不錯,但是認知能力的發展卻只是剛剛起步。例如,這個年齡的孩子才開始對一些基本概念產生學習興趣(數數、辨別顏色),對事物間關聯性的認識也需要透過經驗而逐漸累積。
因此,當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夠明白,給了難度偏高的學習內容,或給予過高的期許與壓力時,孩子一定會產生抗拒的反應。喜歡說「我不會」的孩子,可能就曾在學習過程中遭遇某些無力解決的挫折,因此,不要只將它視為孩子的推託及不努力,其實這正是父母自我反思的一個警訊。
此外,在遊戲中學習一直是促進幼兒學習的不二法門,為提昇孩子對學習的熱力,父母應從自身做起,讓教者愉快,學者也快樂,這是父母、老師們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從預防醫學的觀點來看,雖然非常強調及早發現、及早療育,但導因於環境適應或學習意願的行為問題,往往需要從更多的角度去探究原因,「就醫」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困擾;也就是說,孩子所出現的每一個「行為疑點」,並非都需要用醫療的方式來處理。
因此,對您兒子所出現的行為躁動或缺乏學習動力的種種困擾,建議您不妨先從生活、學習環境中尋求答案:
一、請檢視孩子的學習環境及調適情形:
幼兒園生活的能否適應,往往是影響幼兒行為最關鍵的要素,許多退化及偏差行為常源於此。低幼兒童更容易因為對教室規則的不接受或不理解,而出現令人誤解的表現。因此,您兒子的躁動可能只是適應不良的表徵,只要假以時日就能克服。
另外,教學環境的豐富性、老師的專業技巧跟愛心,以及同儕間的互動情形,都是影響幼兒對學校生活適應的因素,建議您不妨花些時間到學校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和老師進一步討論輔助孩子的種種策略。
二、請檢核孩子的學習能力與教學模式:
小班孩子(3~4歲),在肢體的控制或語言的表達上都已經不錯,但是認知能力的發展卻只是剛剛起步。例如,這個年齡的孩子才開始對一些基本概念產生學習興趣(數數、辨別顏色),對事物間關聯性的認識也需要透過經驗而逐漸累積。
因此,當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夠明白,給了難度偏高的學習內容,或給予過高的期許與壓力時,孩子一定會產生抗拒的反應。喜歡說「我不會」的孩子,可能就曾在學習過程中遭遇某些無力解決的挫折,因此,不要只將它視為孩子的推託及不努力,其實這正是父母自我反思的一個警訊。
此外,在遊戲中學習一直是促進幼兒學習的不二法門,為提昇孩子對學習的熱力,父母應從自身做起,讓教者愉快,學者也快樂,這是父母、老師們要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