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寶寶互動玩遊戲

小寶寶清醒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這時爸媽可以多和寶寶互動、玩點小遊戲,為親子感情加溫。寶寶喜歡爸媽望著他微笑,也喜歡爸媽用溫暖的聲音念故事、唱兒歌;回應寶寶發出的各種聲音,他就會很開心;抱抱他、搖搖他,更是傳達感情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

和小寶寶互動玩遊戲

小寶寶清醒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這時爸媽可以多和寶寶互動、玩點小遊戲,為親子感情加溫。寶寶喜歡爸媽望著他微笑,也喜歡爸媽用溫暖的聲音念故事、唱兒歌;回應寶寶發出的各種聲音,他就會很開心;抱抱他、搖搖他,更是傳達感情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

1手掌開合,學抓握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浩浩1個月大時,小拳頭幾乎都緊握著,於是媽媽常常撫摸他的小手,或輕輕扳開他的手指逗他玩。經過幾個月的功夫,浩浩不但會抓握玩具,還會將抓到的東西對準嘴裡塞,小手變得靈活多了。

反射動作消失,手掌才能放鬆
你知道嗎?寶寶剛出生時,拳頭是緊握的,如果你扳開他的小手,用你的手指碰觸他的掌心,寶寶會出現新生兒專屬的「抓握反射動作」,立刻緊緊握住你的手指!

2個月大的寶寶,手掌已張開,拇指也會稍稍分開,吸手指的動作常在這時出現;到了3個月大左右,抓握反射動作已消失,寶寶漸漸可以控制手部的動作,如果床頭掛著玩具,他會想用小手去揮打、碰觸,但因為手眼協調及力量有限,還不能對得很準,也無法抓住玩具。

抓握能力增強,提供操作的機會
4個月大左右的寶寶,多半時間會張開手,如果在他鬆開的手掌裡放一個玩具,他能稍稍握個幾秒,若是手搖鈴這類有勾環或把手的玩具,就能握得稍久一點。隨著眼手協調的發展,寶寶不僅能用整個手掌抓握東西,握住的時間也變長;但是要準確鬆手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往往看起來像是把東西「甩掉」而不是「放下」,爸媽可不要誤會他摔東西呢!

通常6個月大的寶寶已練習吃副食品,爸媽有時可讓寶寶抓握牙餅進食;等到7個月大,可進一步提供長條或塊狀蔬果、吐司讓他抓握著啃咬。這也是增強孩子抓握能力的好時機喔!
 
讓寶寶的小手保持敏感度
不要讓寶寶整天戴著小手套或包裹在小包巾裡,建議爸媽用以下方式提供寶寶和緩的手部刺激。

● 玩手指謠:爸媽可跟寶寶玩手指謠,口中唱念著:「大拇哥、二拇弟……」同時輕輕撫摸小手,一次鬆開一根指頭,然後再一根根合攏。

● 增加觸感:為寶寶換衣服、洗澡時,按摩寶寶的手指,或者拿一些柔軟的或毛茸茸的東西(如:小刷子),輕輕觸碰他的手掌與指尖。

● 引導抓握:順著寶寶手掌虎口的方向(與掌紋平行的方向),把搖鈴等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放入他的手掌心,方便他抓握。

2給寶寶適度的視覺刺激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小欣滿月後,爸爸曾打算從國外購買號稱能增進視覺追蹤能力的iPad嬰兒座椅。不料,後來新聞指出這款嬰兒座椅會影響嬰兒接觸真實世界、排擠親子互動時間,對大腦發展有害。究竟什麼樣的視覺刺激才恰當呢?

新生兒眼中的世界大不同
不似觸覺和聽覺從胎兒期就開始,嬰兒是帶著未成熟的大腦視覺皮質出生,然後才開啟視覺發展的里程。由於新生兒眼部肌肉的統合協調尚弱,只能定點注視物體的細節,如:邊緣線條、對比強烈的圖案或明顯搖晃閃動的部分。視覺追蹤的能力大約在3個月大時才發展出來,這時寶寶的視線能隨著物體的位置而移動。

新生兒對於光線的敏感度比成人高很多,成人感覺舒適的光線,對嬰兒來說通常是太亮的;他們的顏色辨別能力也還不足,不太能分辨紅、藍、綠、黃這些不同類別的色彩,這個世界在他們看來就像是一張褪色模糊的照片。但經過短短4個月的時間,寶寶的視覺便將發展到接近成人囉!

4個月大產生立體深度知覺
到4個月大時,寶寶的雙眼視野產生交集,開始具備深度知覺,能認知到物體的遠近距離,可對焦注視不同距離的東西,也能辨認不同的顏色和形狀。

6個月大以後有了物體恆存概念,更能將所看見的影像視為穩定存在的完整物體。這時期,寶寶的視力差不多是0.1,1歲以後將能達到0.2~0.3,直到6歲以後才會進步到1.0。在爸媽悉心的照顧下,寶寶的視覺發展將隨著時間自然成熟。
 
照護寶寶視覺小叮嚀

●光線要溫和:對新生兒來說,這個世界太明亮、太多新事物,以致他們有時需要閉上眼睛以隔絕太多光線的刺激。爸媽提供寶寶視覺刺激應適可而止,生活中隨手可得的雜誌圖片效果有時比昂貴玩具更好。在白天可以用窗簾阻擋強烈的陽光,並調節室內光線,讓寶寶可以在溫和舒適的亮度下觀看周圍的事物。

●調節注視的物品:新生兒只能看見 20公分內的事物,但 2個月大以後就可以看見 1.5公尺以外的東西,爸媽可以多抱寶寶起來看周遭環境,切勿長時間讓寶寶近距離注視玩具等物件,也要經常變換玩具位置,以免造成斜視。

3輕聲細語,呵護寶寶聽力:專家警告,日常噪音可能影響寶寶的聽覺發展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朋友送來新玩具,媽媽拿起玩具逗小貝,發現新玩具發出的聲響雖然細微,但卻很能吸引小貝的注意,可見寶寶的聽力是多麼敏感。美國兒科學會提醒,嬰兒的聽道較狹窄,高頻率的聲音更容易造成損害。因此,比起發出大聲響的玩具,細微的聲音更受寶寶喜愛,也更適合他們。

寶寶從一出生就打開耳朵
新生寶寶即使視力範圍有限,還不太能聚焦,但是聽力發展方面早已經對不同的聲音很有反應。比如說,媽媽正抱著寶寶餵奶,這時如果有人走過來跟媽媽打招呼,或是對著寶寶逗弄:「寶寶乖乖喝,快快長大喔!」喝奶喝得正起勁的寶寶很可能就停了下來,彷彿在聆聽大人說話,等周邊沒動靜了才繼續吸吮。

這也意味著,日常生活中一些聽似平凡的聲音,例如街道上的車流聲、背景播放的電視聲,甚至某些玩具的聲音,可能對孩子的聽力帶來潛在威脅。

分階段提供寶寶聽覺刺激
想要瞭解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或需要提供哪些必要的刺激,爸媽可隨著寶寶的發展階段來關注:

● 新生寶寶:小寶寶對巨大的聲音會因嚇一跳而眨眼或睜大眼睛,像鞭炮或喇叭聲都會造成過度刺激;當你輕聲說話時,他比較容易安定,若是很大聲說話,他就會顯得焦躁不安,因此照顧新生寶寶需要對他輕聲說話、唱歌,還可以試著分別靠近左右耳朵說話,讓他感覺到不同方向傳來的聲音。

● 6個月大:這個階段的寶寶不但會聽別人發出的聲音,也喜歡聽自己發出的聲音。他很注意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聲音,並且會尋找在視線範圍外的聲響(例如︰小狗叫);牙牙學語的他,聽到熟悉的兒歌和自己的名字都會感到開心。爸媽除了多跟他說話、唱歌,還可提供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如:手搖鈴、小樂器,讓他壓擠玩弄。

● 1歲大:寶寶能模仿簡單而熟悉的聲音,例如︰學咳嗽、學小狗叫。他對自己的名字已經很清楚,也能聽懂簡單的指令,知道「不可以」、「不要」、「再見」的意思,並做出反應。爸媽跟孩子對話時要注意音量,生活中也要減少接觸噪音,一般說來,60分貝左右是安全的聲音(如:談話聲),70分貝以上就要注意警戒(如:汽機車發動聲或喇叭聲),超過85分貝就是有害聽力的危險範圍了(如:鞭炮、廟會鑼鼓),必須防範。

總之,為了寶寶的聽覺健康,家長需要更加留意日常生活中可能帶來威脅的聲音,並根據寶寶的不同發展階段,提供適當的聽覺刺激。

4運動,從嬰兒期開始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一個真正健康的寶寶,除了氣色紅潤之外,四肢肌肉是否結實、感官知覺是否靈活,也是爸媽需要注意的。


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從軀幹到四肢,從大肌肉到小肌肉,從不協調到協調;也就是說,寶寶的動作是先從身體軀幹的躺臥翻滾,到手腳的關節,然後再到手指腳趾的小部位動作。因此,爸媽可以透過日常活動的觀察,瞭解寶寶肢體動作發展的程度,再為寶寶做一些踢踢腳、搖搖手臂、翻翻身體、轉轉頭的動作。這些動作雖然簡單,但對寶寶來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不但可以協助發展肌肉張力,還能促進神經系統成熟、增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以下提供五項簡單的嬰兒運動,讓爸爸媽媽參考。當然,寶寶運動也和成人運動一樣,要穿著舒服柔軟的衣服,在有足夠的體力精神下進行,而且飯後也不宜運動。掌握這些原則,寶寶也能運動得很起勁。

1. 利用抓握反射做運動(出生~2個月)
趁著寶寶抓握反射還沒消失前,玩玩這個遊戲吧!

爸媽可以將手指、布團、鈴鐺等沒有銳角且不同質感的各種物體,放到寶寶的掌心,並留一段物體「尾巴」在寶寶緊握的手掌外。然後,再把手指或物體的「尾巴」輕輕往上拉起,停頓個幾秒鐘,然後再放下;重複做個4~5次,再換手。

2. 躺著也能太空漫步(1~4個月)
輕輕抓住寶寶的腳踝,然後左右交互屈、伸,像是在太空漫步一樣。然後再讓兩隻腳一起屈、伸,既可以加強關節的靈活度,也可讓腳的肌肉更結實唷!

當然,如果在寶寶的腳上掛鈴鐺,在屈屈伸伸做運動的同時,還會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音,這樣運動起來就更有趣了。

3. 轉頭、抬頭做運動(1~4個月)
寶寶趴在軟墊子上,爸媽趴在他的正前方、面對面,然後找個可以發出聲音的玩具,逗逗寶寶,以吸引寶寶隨著聲響轉頭、抬頭。這不僅可以強化寶寶背部與頸部的肌肉結實,也可以藉著前庭做感官統合,將訊息傳至大腦中樞神經,形成寶寶在認知及動作上的學習。

4. 準備學坐前的運動(3~6個月)
寶寶躺著,爸媽從肩部抱起並支持頸部,漸漸形成坐姿;或在寶寶能控制頸部的力量後,抓住寶寶的手腕處拉起,形成坐姿。此運動可以強化寶寶的胸部與腹部的肌肉力量,也可以作為寶寶學坐之前的準備運動。

5. 踏步運動(6~12個月)
從腋下扶著寶寶的身體,讓寶寶漸漸站起來;或是讓寶寶抓著爸媽的手,當爸媽的手漸漸拉高,寶寶的腿就會試著站起來,而且還會踏步,感覺就像真的在走路呢!

此外,還可以用不一樣的材質當作腳踏墊,例如,床墊軟軟滑滑的感覺、草地刺刺的感覺等,可以讓寶寶感受不一樣的足下滋味。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