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導演,攜手共創兒童新視界
►信誼兒童動畫獎首屆加入兒童創作組徵獎作品令人驚艷,與會嘉賓與得獎者合影留念。 |
整理報導/陳妍希
第二個10年的開始,信誼兒童動畫獎增設了「兒童創作組」獎項,以具體行動回應素養和跨領域學習的教育新主張。首屆徵獎收到169件來自小學生團體合作的動畫作品,12月7日 200多位大小導演、動畫專業工作者齊聚一堂,在教育部朱楠賢主任秘書、國教署許麗娟副署長、終身教育司顏寶月副司長、台灣圖書館鄭來長館長,以及文化部徐宜君局長的見證下,隆重而溫馨的揭曉優勝作品。
兒童組創作表現亮眼,34部入圍作品都獲獎勵
今年參賽件數再創新高,共收到1,456件作品,包括來自82個不同家的1,136件國際組作品,151件台灣專業組作品,以及169部小學生作品。加拿大作品《狐狸與鴿子》從一千多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勇奪國際組首獎,在加拿大修碩士學位的導演陳柏謙則以《魚生》贏得台灣專業組首獎。宜蘭順安國小中山分校作品《愛放屁的水牛》、台中龍港國小作品《呃~》,雙雙贏得兒童創作組特優獎。
親自參與首屆兒童創作品評選的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用「驚喜」和「感動」來形容這些小學生作品,不僅頒出2件特優、3件優選、11件佳作作品,特別增設了入選獎18名,讓初審入圍的34部作品都能獲獎,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運用新的媒材來詮釋生活的領悟,大聲說出自己的故事。
教育部主任秘書朱楠賢在頒獎時提到,非常感佩信誼張杏如董事長做了教育部應該做的事,並且將新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在動畫教育中實踐,這完全是108課綱要做的事情。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徐宜君局長也強調,從閱讀到影像教育的推動,是一條漫長而辛苦的路,辛苦的是台灣從小並沒有影像教育,但影像卻是兒童開始接觸世界最重要的媒介。信誼開設了這個兒童創作組,可以讓兒童從觀眾變成創作者,有助於台灣未來的影像教育,並將台灣本土的故事推向國際。
動畫教育,給孩子跨領域學習的完整體驗
張杏如董事長不僅給小學生作品極高的評價和肯定,也特別提到一部動畫的完成,從選擇題材、構思腳本、圖像造型、風格設定、音樂、口白對話,角色動作到動畫技術的結合,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需要認真面對的全新挑戰。透過這個相互磨合、共同完成作品的歷程,增加了團隊合作的經驗,更提供了師生一個跨領域學習的途徑,張董事長在致詞時表示「一件作品的完成,不是只有孩子的努力、興趣與投入,背後有校長家長的支持,最重要的還是老師的遠見、包容,願意花時間為孩子開闢一條新的學習路徑,真正實踐跨領域學習、統整學習。相信孩子學到的,不只是作品能不能得獎,也不是作品本身而已,在過程中學到的能力、經驗、成就感相信遠遠超過一件作品,帶給孩子更深刻、更深遠,更難以衡量的影響。」
►宜蘭順安國小《愛放屁的水牛》獲得兒童創作組特優。 |
從創作到入圍領獎,小小導演大大活力
第一屆的小導演們,不只作品展現驚人的想像、創意和童趣,無論取材內容、藝術表現、動畫技巧、說故事的能力,超出評審預期,充分展現數位原民的影像表達能力。《愛放屁的水牛》皮雕立體造型搭配自然生動的配音,詳細註明配樂來源音樂,成為參賽作品的最佳示範。特優揭曉受獎時,現場大方展現放屁聲,更是贏得滿堂彩;17位3-6年級龍港國小作品《呃~》,透過動畫將生活中的逛夜市經驗表現的淋漓盡致,決審評審英國剪紙家Tim Budden看到片中的臭豆腐,甚至一改過去印象,想要立刻就去品嚐。創作導演翁紹閔領獎時靦腆的說,「老師最辛苦,我們這群包括特殊生的團隊,光是在意見不合時幫我們勸架就忙不完了」。由校長余光臨親自領軍從花蓮縣豐濱鄉遠道而來的12位新社國小師生,第一部處女動畫作品《女巫見習生》獲得佳作獎,領獎時身著噶瑪蘭傳統服飾,現場演唱噶瑪蘭傳統歌謠,成為最吸睛的團隊。張杏如董事長還特別請同仁為這群孩子設計了聖誕鈴木作活動,讓孩子開心體驗這趟台北動畫之旅。
【得獎作品】
兒童創作組
特優
《愛放屁的水牛》《呃~》
優選
《阿嬤的bb聲》《Alice你 I 我嗎?》《放屁蟲和牠的朋友們 》
佳作
《中秋節的野餐》 《小熊比比奇妙的一天》 《阿公的種子行》 《女巫見習生》
《做爐灶》 《The Green Ark》 《風雨我毋驚,有恁逗陣行》 《挖蛤蜊趣》
《八點的鈴鈴聲》 《小海龜奇奇的冒險》 《Google歷險記》
台灣專業組
首獎《魚生》
佳作《My Little Boys - Couch》
Special Mention《Masks》
國際專業組
首獎《The Fox & The Pigeon》
佳作《A Tiger with no Stripes》
Special Mention 《This side ,Other side》《The little Bird and the Caterpillar》
《The Legend of Psaltery》《Hello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