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爸:食農教育 從一起動手做晚餐開始
日本自2005年起落實《食育基本法》,十餘年來兼具農業與環境的體驗學習,深入校園,扮演起導正學生飲食習慣和培養對農業、環境關懷的催化劑,「食育」儼然已成為日本的一項社會運動。台灣,雖然《食農教育法》尚未三讀通過,但農委會自去年10月起將每月15日訂定為「食物日」,落實全民食農教育,傳遞「在地食材當季吃、揪人共食快樂吃、原型食物真好吃、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的理念。
落實「食育」推廣,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
對於食農教育即將立法從小做起,私廚「雙爸」認為要落實「食育」推廣,關鍵仍是父母的態度。受社會變遷的影響,「下廚」對雙薪家庭來說並不容易。「長期外食,甚至速食文化影響了孩子對食物的感受力。」雙爸多年來的廚藝教學經驗,發現從小讓孩子認識食材、一起動手備餐,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知道怎樣可以吃的健康,就算長大後赴外地念書,因為擁有簡單的烹飪技能,不會為緊縮費用而常選擇吃泡麵。「其實孩子並不是想吃大魚大肉,通常要的只是最簡單而溫暖的料理而已。」雙爸建議父母可以從每週一、二次在家動手做晚餐開始,慢慢增加頻度,並讓孩子一起參與餐食準備,透過備餐、一起享用,增加溝通的機會,留下共同的記憶。
其實備餐很簡單,只要事前準備好,15分鐘就可以上菜了。雙爸建議餐點不用太複雜,當季、當令的食材是最經濟實惠、健康的選擇。「不要迷信進口食材,漂洋過海,不僅需要添加許多保鮮劑,還要花更多費用購買。」食材買回家後要立刻處理,蔬果整理後可以用牛皮紙或報紙包裹後再冷藏,魚肉生鮮用保鮮袋分成每餐需要的份量冷凍,需要用多少便拿剛好的份量退冰;清洗蔬果不要忘記最後要用活水放水流10-15分鐘,保鮮袋別忘記壓縮多餘的空氣…。正確的保鮮和儲存方式,可以讓食材比較新鮮。每次烹飪前取用適當份量,食材新鮮,簡單料理,更能吃出真食物的味道。
雙爸建議父母假日多帶孩子上傳統市場或農夫市集。女兒已上小學二年級的雙爸,回憶從雙雙三歲開始便一起上傳統市場。「帶小小孩,逛市場像到遊樂園一樣。用遊戲的方法讓她認識食材,看到蛤蜊,跟孩子說蛤蜊叔叔在等妳喔!妳敲敲門看牠在家嗎?」或是讓她聞聞水果獨特的味道,下次矇起眼睛讓她猜這是哪種水果。這些遊戲方法帶她認識食材、知道怎樣選新鮮的食材,也因為這樣女兒的感官特別敏感。女兒上小學後,一起上農夫市集,知識的比重慢慢增加,為什麼挑這個?為什麼比較貴?或是讓她自己去挑食材,再從她挑選的食材說明怎樣選擇會更好。
親子一起動手做,好玩又有成就感
動手一起做料理也是一樣,隨著年齡調整不同的方式。小小孩小肌肉發展還沒完成,不能掌握力道,專注力也比較欠缺。洗米、洗菜、挑葉子,多給孩子不同的任務,分段進行,孩子會覺得好玩、有趣,再慢慢增加任務的難度。到了小學之後,孩子需要成就感,給她的任務要具挑戰性,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味道,或是讓她決定先放哪個食材、怎樣配菜、擺盤,甚至練習炒菜,不只讓孩子發揮創意,還能建立自信心。放假期間做什麼好呢?雙爸建議可以從包水餃開始。喜歡或不喜歡吃的營養都可以包進去,年夜飯上有自己的作品也容易有成就感。不過雙爸也提醒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用鋸齒狀菜刀(傷口不易癒合),別太早下廚、避免燙傷等等。
「孩子從小自己動手做料理好處多多,不只對專注力和肌肉發展有幫助,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創意和自信心,過程中多給孩子鼓勵和耐心,等待她熟練,可以自己掌握、完成。」不過雙爸也建議父母不要過分重視成果給予鼓勵,而是在過程中,因為分攤工作或完成分工而予鼓勵,以免養成孩子重成果不重過程的認知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