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兒離久情疏,該如何改善?

  我和先生因工作和經濟壓力的關係,所以女兒一直都放在台南托娘家媽媽帶,現已八個月大了,每星期回去看她一次。女兒跟我還好,但見了爸爸不但不給他抱,甚至會怕,爸爸很難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爸爸較少回去看她的關係?我們打算在一歲的時候帶回身邊,不知在這段期間應如何拉近親子間的距離呢?
現今的台灣婦女由於普遍的就業機會及增加經濟來源等因素,很顯然的,雙生涯家庭已愈來愈多,很多職業女必須同時扮演「人妻」、「人母」的雙重角色,在無法得兼的情況下,只好將寶寶托人照料。   

孩子不能在身邊長大一定讓小夫妻倆不捨,尤其當孩子不跟爸爸親近時,那種感受更是百感交集。即使每星期都已儘可能回去陪孩子,然而要跟她建立相當程度的親密關係似乎不容易。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很多都曾面臨類似的情況,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就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談,孩子怕生的恐懼是由於強烈的依附關係所形成的。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及滿足其生、心理需要的人,因此也就成為孩子早期生命中最重要的特定人物。孩子對父母的依附關係及表現的依附行為會依發展階段而不同,通常,孩子在六個月以前尚未能很清楚地分辨誰是誰,所以他並不太介意周遭是何人與他互動,到了六個月以後,才漸漸會對特定的重要人物(如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有強烈的感情依賴,尤其在八到十二個月時表現的更為強烈。此時有陌生人或較不熟悉的臉孔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便會表現出害怕、哭鬧等行為,並向母親或照顧他的人尋求安全感。大致上,孩子要到了兩歲左右才會慢慢地較獨立,並習慣在母親不在身邊時進行自己的活動。所以孩子為什要會對「陌生的爸爸」有那種「強烈」的反應,便可想而知了!   

雖然,一般孩子的依附關係發展是如此,但其所處的生活環境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若孩子從小就接觸很多不同的人,則可能較能適應不同情境帶來的不安。當孩子出現焦慮、害怕的情形時,父母如能適時的出現、安撫其情緒,則將減低孩子的分離焦慮,並讓他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對人產生信任。   

總之,女兒能回到自己父母的身邊是件幸福的事,在女兒預備回家的前幾個月,建議大家可以依照下列作法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以做為以後帶回身邊的準備:
一、多抽空去看看孩子,全心全意把時間給孩子;透過親子共玩,拉近彼此的距離。

二、如果女兒和父親之間情感生疏,媽媽需扮演先生和女兒的橋樑。多製造父女獨處的機會,但是切忌太心急、太直接的接觸,想抱女兒,有時那動作會讓女兒嚇到,最好先跟孩子保持一段距離,等孩子較熟悉了,並感到安全感後,再以循序漸近的方式接觸孩子。

三、未雨綢繆,若有較長的休假日,可以帶孩子回家,讓他對將要更換的環境留有較深刻的印象。

四、請婆婆平日在家利用天氣好時,多帶女兒外出散步,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環境、人、聽聽不同的聲音,以培養她的社交與適應能力。   

當孩子即將與爸爸媽媽共同生活在一起時,生活的秩序和步調會有所更動,夫妻倆和孩子都將有一段彼此調適的過渡期,祝大家能順利共渡這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