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黏人,怎麼辦?

  我兒剛滿週歲,活潑好動,拿到什麼東西都要「嚐嚐看」,我曾經試著抓著他的手告訴他「東西髒髒,不能吃」,並配合著肢體語言,但似乎沒什麼成效。請問他這種嚐東西的階段,要到多大才會改善,目前我是繼續糾正他,或是順其自然呢?其次,孩子很黏我,幾乎是寸步不離。我要去上班,他總免不了來一場「十八相送」。我有時看了不忍,便又回頭抱抱他,而他似乎已知道用哭來當武器,這實在叫我不知如何是好。
剛出生的嬰兒處在一種時時需要滿足,卻又無法自求多福的狀態_,他得到滿足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動口」。他吸、吮、咬、喊、哭、叫,利用這些口部的動作,獲得營養,博取注意,並且從口腔的經驗_(當然還有基本的感官),初步認識了這個世界。因為嬰兒末梢神經和語言系統沒有發育完全,沒有辦法從聽、視、觸覺及大人的教導中得到足夠訊息,因此在探索環境時,很自然地會以他最熟悉的方式進行——放進嘴_嚐嚐看。這種探索方式也就造成您的困擾。   

事實上,幼兒以口腔為主要認識環境的途徑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樣的認知經驗對孩子說來也十分可貴。所以,就父母的立場而言,主要的問題應是:怎樣讓孩子在沒有危險的顧慮下滿足「嚐新」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不讓」孩子把東西放到嘴巴_去。   

最重要的該是「把危險物品收好」。危險物品包括一切髒的垃圾、毒物、藥品、尖銳物品,和足以讓兒童塞入口中的小玩意兒——紐扣、銅板、鑰匙、螺絲釘等都是。除此還能提供孩子一些滿足的機會,給他一些可以咬的橡膠玩具、大塊積木;或在中大型的紙盒_面裝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他要費些工夫才打得開的,都可以滿足他的好奇心,並從這樣安全好玩的遊戲中獲益。   

如果環境中有些危險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又隨處可見、必須用到,譬如家_開水電行,自然到處都是螺絲釘、螺絲帽、墊片,則一些預防的訓練是有必要的。父母親可以在這些東西上塗點辣油,在監督下讓孩子試試,孩子一嚐通常哇哇吐出,幾次之後,就知道這些東西是不能吃的了。   

在發展出比較完善的感官、動作及語言能力之後,孩子「嚐新」的行為自然會漸漸減少,兩歲以後,媽媽就不會為這事擔心了。   

至於「臨別依依、十八相送」的困擾,想來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因為孩子沒有能力脫離「現在」來思考,雖然媽媽每天都還會再回來,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她「現在」要走,而且不帶我走,這才是我關心的,因此我難過、我哭。所以要停止每天上班時的分離哭鬧,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的「現在」有強過於「分離難過」的喜樂。   

有位家長使用這樣的辦法:他的孩子最喜歡吃葡萄乾,也喜歡唱「小老鼠,上燈台......」那首歌。他平常就告訴寶寶:「唱完歌以後,可以吃葡萄乾!」,而且每次唱完,一定給寶寶吃。寶寶明白這樣的因果後,爸爸上班時,媽媽告訴寶寶:「寶寶要唱歌送爸爸才乖,才有禮貌。」同時先塞二顆葡萄乾到他嘴_,寶寶一邊吃著,一邊唱歌。因為「吃、唱歌」和「哭」無法並存,一個星期以後,每天早晨上演的「哭鬧劇」,就變成歡歡喜喜的「歌劇」了。   

希望這些建議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