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睡眠困擾,怎麼辦?

孩子有睡眠困擾,怎麼辦?

獨睡的好時機
東西方國家,對於孩子的獨睡有很不一樣的作法,西方人從小就讓孩子獨睡,長大之後就沒有獨睡的問題。偏向於一一般人認為早一點讓孩子獨睡,可以培養他獨立精神,但是就發展的角度,獨睡與否並不是影響孩子獨立的主要原因,反而是當父母過份關照或焦慮,才會讓孩子不安或太依賴。培養孩子獨睡可視孩子的狀況漸進安排,例如:陪伴在他的旁邊或房裡,講個故事、聽聽音樂,等他睡著;事先講好在爸媽的大床睡一下,等睡著再抱回他自己的床上,可讓他有心理準備;讓孩子佈置自己的房間,選擇自己的小燈、枕頭、小被子,也有助孩子接受獨睡。

通常一、兩歲較黏媽媽的階段,不宜勉強訓練孩子獨睡,不妨在三歲左右逐漸培養,至於五歲或準備上小學的孩子,應儘量安排家中的空間,讓孩子有單獨的房間,或讓他和同性別的手足同房分床而睡。

晚睡、賴床的困擾
孩子睡眠的生理時鐘是從小逐漸建立而成的,年幼孩子對睡眠的需求量及既定型式,較成人更加的僵化與不易被改變,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睡眠習慣,必須把握住「慢慢來」的重要原則。

喜歡賴床的孩子,通常都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那就是:睡眠量不夠。一般來說,三歲的孩子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約12小時,到六歲時約11小時,可見,學前階段的孩子需要的睡眠量平均在12小時左右,若是低於此數就容易造成因睡眠不足而出現疲倦、煩躁的情緒問題。

除了生理需求之外,睡眠也涉及全家人的作息習慣。孩子從新生兒時期如何被安撫入睡,家中的作息是否規律、安定,睡眠的場所是否不受干擾,這些都是孩子無法掌控的問題,卻會影響他的睡眠品質與睡眠習慣。

作惡夢,該如何安撫?
根據專家的說法:寶寶的夢也跟他的發展有關,嬰兒時期的夢,大多與感官經驗有關,像夢到光亮、陰暗、熱、溫暖等;漸漸長大之後,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的夢會越來越跟大人一樣,有人物,有事件。不過,夢有「好夢」跟「惡夢」,研究顯示,三到七歲孩子的好夢,包括像過生日啦,去旅行啦,得到想要的禮物啦。而惡夢,就是像一些被動物咬啦,動物死了啦,或者像迷路啦,找不到爸爸媽媽…等等。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的說法,孩子的惡夢,是在反映他白天無法處理的憤怒、焦慮、孤獨等。因此,要粗魯地搖醒孩子,告訴他「那是假的啦」、「無聊」、「醒了就沒事了啦」,而是溫柔的擁著他,搖著他,喚著他,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就在他身邊陪他,耐心的等孩子慢慢平靜、睡去。

當然,隔天早上可以跟孩子談談他的夢。孩子也許說得清楚,也許說不清楚,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傾聽、關心、不批判,然後,更加留意孩子白天的生活、交友狀況,假如孩子上學了,也不妨到學校去跟老師聊聊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壓力,並幫他紓解,這個方法,比一再在半夜裡搖醒孩子,告訴他夢中的一切都是假的,醒來就好,還要實際、有效些,也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幫助。

午睡,有必要嗎?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只有自己才知道「睡夠了沒有」,孩子也是如此。睡眠少的孩子不見得比睡眠多的孩子發展差,每個人都依自己的需要量及年齡增減。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大約佔百分之七十~八十,隨著年齡增長,白天睡眠的時間相對減少。兩歲半之前的睡眠大約是十到十三小時,三歲至五歲的孩子大約是十到十二小時。六歲之後減少至十小時以下。

在一歲之前,孩子通常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小睡,一歲之後,有些孩子變成上午或下午小睡一次。三歲的孩子大多只是玩兒似地睡一下。少數四歲的孩子仍需要午睡,但大部份是假裝午睡,願意躺著,接受一種規律而已,若是讓他選擇睡或不睡,孩子幾乎都會玩到最後一刻,疲累不支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