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時,一不如意就會生氣、打人,到了外面就不會,為何會不一致?
老大5歲,在家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妹妹把她的玩具拿走、大人說她的行為不對、玩遊戲輸了等,她就會尖叫、生氣、打人,可是在學校或外人面前都不會這樣,真是搞不懂孩子兩面人的情緒啊!
確實有很多爸媽在孩子上幼兒園後進行親師溝通時,發現自己和老師看到的孩子,好像不是同一個人。有些孩子在家裡像個小霸王,任性愛生氣,到了幼兒園卻顯得友善又守規矩;也有些孩子在家裡活潑外向,但上學時卻孤僻安靜。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可能是孩子到幼兒園後,意識到家裡和學校是不同的環境,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不被他人所接納,卻又想在同學和老師面前贏得好感和讚美,於是這份動力促使孩子學習克制自己的行為,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漸漸變成老師眼裡表現良好的孩子,也增進自己的友伴關係。
從好的方面來看,在家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尖叫、生氣、打人,可是在學校或外人面前不會這樣,表示孩子上學後有了改變的契機,而爸媽也可藉此觀察及改善平日的管教方式。
孩子在家人面前的不當行為,有可能來自於過往親子互動時累積的行為模式,也可能是回到家中比較容易釋放情緒。孩子在學校或外人面前,雖然漸漸學會要「表現好」而合乎規範的行為,但回到家中,如果爸媽或長輩仍然常以溺愛、寬容或規範不明確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因為熟悉以往相處的模式而放縱自己。萬一在學校恰巧又碰上一些壓力無處宣洩,回到家中就更容易表現出鬧情緒的行為。
發現孩子在家和在外表現兩極化時,建議爸媽主動和老師討論孩子在家中的行為和情緒表現、發生的頻率、由哪些事件引發,以利瞭解是否將學校裡不順心或同儕相處的問題帶回家,若是,則由老師共同協助排解;若非學校因素,可與老師針對孩子個性特質討論、調整親子的溝通模式。此外,爸媽也可先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再運用老師的教育方式,並持續肯定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讓他知道,爸媽相信他在家裡也做得到,例如友伴分享延伸為姊妹分享玩具,學習講道理而不是發脾氣。當然,也別忘了要多肯定她在家的好表現喔!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 答覆)
從好的方面來看,在家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尖叫、生氣、打人,可是在學校或外人面前不會這樣,表示孩子上學後有了改變的契機,而爸媽也可藉此觀察及改善平日的管教方式。
孩子在家人面前的不當行為,有可能來自於過往親子互動時累積的行為模式,也可能是回到家中比較容易釋放情緒。孩子在學校或外人面前,雖然漸漸學會要「表現好」而合乎規範的行為,但回到家中,如果爸媽或長輩仍然常以溺愛、寬容或規範不明確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因為熟悉以往相處的模式而放縱自己。萬一在學校恰巧又碰上一些壓力無處宣洩,回到家中就更容易表現出鬧情緒的行為。
發現孩子在家和在外表現兩極化時,建議爸媽主動和老師討論孩子在家中的行為和情緒表現、發生的頻率、由哪些事件引發,以利瞭解是否將學校裡不順心或同儕相處的問題帶回家,若是,則由老師共同協助排解;若非學校因素,可與老師針對孩子個性特質討論、調整親子的溝通模式。此外,爸媽也可先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再運用老師的教育方式,並持續肯定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讓他知道,爸媽相信他在家裡也做得到,例如友伴分享延伸為姊妹分享玩具,學習講道理而不是發脾氣。當然,也別忘了要多肯定她在家的好表現喔!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 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