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孩子常常不小心弄傷同學,該怎麼辦?
孩子剛上小一,最近常不小心弄傷同學。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也說不出理由,即使我已經說過很多次讓同學受傷的嚴重性,他嘴巴說知道了,但沒多久又發生。到底該怎麼教他呢?
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動作常比思考還快,這些情況其實並不少見。雖然孩子沒有惡意,但已經讓同學受傷了;若一再發生,更可能影響人際關係與學習。
孩子此時的「衝動控制」與「空間感」仍要加強,也缺乏預想到行為後果的能力,才會在無意間做出讓同學受傷的舉動。以下提供幾個做法,協助您幫助孩子覺察與控制自己的行為:
比如,可以問孩子:「如果同學拿你的東西,你該怎麼辦?」讓他練習說:「請還給我」,或是知道「去找老師幫忙」。透過重複練習與模擬情境,孩子會更容易在真實情況下做出適當反應。倘若又發生衝突,也可以在家中重現事件情境,幫助孩子理解行為造成的後果,並一起討論更合宜的做法。
這樣的應對方式需要時間反覆練習,才能逐漸內化成自然反應。剛開始可由大人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或用遊戲方式比賽「誰能冷靜得更久」。讓孩子會覺得練習是有趣的,更容易在情境中使用。
孩子出現傷害同學的狀況,您心裡一定既焦慮又自責。除了引導孩子之外,也要給自己時間與空間調整情緒。唯有讓自己穩定下來,才能有足夠的能量成為孩子的後盾,協助他改變行為。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
孩子此時的「衝動控制」與「空間感」仍要加強,也缺乏預想到行為後果的能力,才會在無意間做出讓同學受傷的舉動。以下提供幾個做法,協助您幫助孩子覺察與控制自己的行為:
1. 建立明確且適齡的行為規範
平時為孩子制定明確且符合年齡的規範,讓他知道特定情境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逐步建立行為準則與安全意識。例如,與孩子約定「無論發生什麼事,要先用說的或告訴老師,絕對不能先動手。」若違反規定,請孩子向對方好好道歉,讓他清楚明白自己的錯誤;並提醒他若是再犯,除了道歉之外,還要承擔事先說好的處罰(如取消喜歡的活動),並且確切執行,才能讓規範成為行為的界線。2. 預先熟悉人際情境與因應方式
可以透過圖畫書(如上誼【小小哲學家系列】:《可以跟你做朋友嗎?》、《為什麼要說對不起?》、《為什麼會生氣?》、《被欺負了怎麼辦?》)、角色扮演或自身生活經驗的分享,幫助孩子預先熟悉各種人際互動情境,練習遇到不同狀況時該怎麼做,除了增進與友伴相處的技巧,也學著理解與尊重他人的感受。比如,可以問孩子:「如果同學拿你的東西,你該怎麼辦?」讓他練習說:「請還給我」,或是知道「去找老師幫忙」。透過重複練習與模擬情境,孩子會更容易在真實情況下做出適當反應。倘若又發生衝突,也可以在家中重現事件情境,幫助孩子理解行為造成的後果,並一起討論更合宜的做法。
3. 在反應之前,先「暫停」一下
要控制情緒與行為,孩子必須學習在反應前,先自我提醒「暫停」一下,可以教他把雙手放在大腿旁,深呼吸,從1數到10、等情緒平復後再行動。建議大人可為孩子編一個順口、簡單的口訣,讓他平時就可以練習(可說出來或是默念),如「停下來,手黏在大腿旁,吸氣、呼氣……」。這樣的應對方式需要時間反覆練習,才能逐漸內化成自然反應。剛開始可由大人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或用遊戲方式比賽「誰能冷靜得更久」。讓孩子會覺得練習是有趣的,更容易在情境中使用。
4. 正向回饋,強化好表現
除了處理不當行為,更要具體的肯定、鼓勵孩子的好表現,像是跟他說:「剛剛你有停下來深呼吸,媽媽看到了,你進步囉。」或是「你有聽媽媽的提醒,先用說的,真的很棒!」當大人以正向聚焦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就能增進孩子的自我認同及自我要求,他會更願意展現好行為,同時降低不當行為出現的頻率。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嘗試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狀況仍未改善,甚至在其他場合也經常出現類似行為(如家中、課後活動),或是已經明顯影響到學習與人際關係,建議尋求進一步的專業協助。建議先詢問學校是否有合作的心理師,也可以帶孩子前往醫院兒童心智科(兒童精神科)或合格立案的心理諮商所(多為預約制且自費),尋求專長為兒童衝動行為與人際互動的醫師或心理師,協助釐清孩子的特質與需求,並擬定改善計畫。孩子出現傷害同學的狀況,您心裡一定既焦慮又自責。除了引導孩子之外,也要給自己時間與空間調整情緒。唯有讓自己穩定下來,才能有足夠的能量成為孩子的後盾,協助他改變行為。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