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和在學校表現判若兩人!
我的5歲女兒在家常常沒大沒小,很不聽話;奇怪的是,她在幼兒園裡表現得都很棒,老師還誇獎她。我一直都用愛的教育,避免責罵她,可是孩子卻只在家裡調皮搗蛋,怎麼會這樣?
孩子在家裡和在學校判若兩人,這個現象通常與親子過往的互動方式有關。從好的方面來看,表示孩子上學後有了改變的契機,而爸媽也可藉此改善平日的管教方式。
孩子意識到環境改變而調整行為
孩子上幼兒園後,常常在親師溝通時,爸媽會發現自已和老師看到的孩子,好像不是同一個人。有些孩子在家裡為所欲為,但到了幼兒園卻顯得文靜又守規矩;也有些孩子在家裡活潑外向,但上學時卻孤僻安靜。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可能是孩子意識到家裡和學校是不同的環境,而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原本孩子在家像個小霸王,但到幼兒園後發現自己的行為不被他人所接納,卻又想在同學和老師面前贏得好感、獲得讚美,此動力的確會讓孩子學習克制自己的行為,漸漸變成老師眼裡表現良好的孩子,也促進自身的同儕關係。
在家的不當行為可能是釋放情緒
當在家中備受關愛的孩子上幼兒園後,往往得接受從家人的心肝寶貝變成了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的角色,受到的關心和照顧與別人沒有兩樣,情緒難免低落。
雖然在學校裡,孩子漸漸學會合乎規範的行為,但回到家中,如果爸媽或家中長輩總是以溺愛、寬容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因為熟悉以往相處的模式而放縱自己。萬一在學校又碰上一些壓力無處宣洩,回到家中,就更容易表現出沒大沒小或鬧情緒的行為。
加強親師溝通,將好行為帶回家
爸媽若發現孩子在家和在學校表現兩極化時,建議爸媽主動和老師討論孩子在家中的行為和情緒表現、發生的頻率、由哪些事件引發,以利瞭解是否將學校裡不順心或同儕相處的問題帶回家,若是,則由老師共同協助排解;若非學校因素,可與老師針對孩子個性特質討論、調整親子的溝通模式。
此外,爸媽也可先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再借用老師的教育方式,並且持續肯定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讓他知道,爸媽相信他在家裡也做得到,同時,回想自己有哪些管教方式必須調整,同步修改自己的親子溝通方法。
(以上問題由幼教專家邱美嫚老師回答 整理/林正苹)
孩子意識到環境改變而調整行為
孩子上幼兒園後,常常在親師溝通時,爸媽會發現自已和老師看到的孩子,好像不是同一個人。有些孩子在家裡為所欲為,但到了幼兒園卻顯得文靜又守規矩;也有些孩子在家裡活潑外向,但上學時卻孤僻安靜。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可能是孩子意識到家裡和學校是不同的環境,而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原本孩子在家像個小霸王,但到幼兒園後發現自己的行為不被他人所接納,卻又想在同學和老師面前贏得好感、獲得讚美,此動力的確會讓孩子學習克制自己的行為,漸漸變成老師眼裡表現良好的孩子,也促進自身的同儕關係。
在家的不當行為可能是釋放情緒
當在家中備受關愛的孩子上幼兒園後,往往得接受從家人的心肝寶貝變成了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的角色,受到的關心和照顧與別人沒有兩樣,情緒難免低落。
雖然在學校裡,孩子漸漸學會合乎規範的行為,但回到家中,如果爸媽或家中長輩總是以溺愛、寬容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因為熟悉以往相處的模式而放縱自己。萬一在學校又碰上一些壓力無處宣洩,回到家中,就更容易表現出沒大沒小或鬧情緒的行為。
加強親師溝通,將好行為帶回家
爸媽若發現孩子在家和在學校表現兩極化時,建議爸媽主動和老師討論孩子在家中的行為和情緒表現、發生的頻率、由哪些事件引發,以利瞭解是否將學校裡不順心或同儕相處的問題帶回家,若是,則由老師共同協助排解;若非學校因素,可與老師針對孩子個性特質討論、調整親子的溝通模式。
此外,爸媽也可先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再借用老師的教育方式,並且持續肯定孩子在學校的好表現,讓他知道,爸媽相信他在家裡也做得到,同時,回想自己有哪些管教方式必須調整,同步修改自己的親子溝通方法。
(以上問題由幼教專家邱美嫚老師回答 整理/林正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