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作不斷的年紀


文/信誼編輯群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有些「小動作」雖然不是品德上的瑕疵,但大人總覺得非改不可,像是有衛生上疑慮的「咬手指」或有礙觀瞻的「挖鼻孔」舉動。想要導正孩子的小動作,爸媽得先找出令孩子產生這些動作的原因。

緊張和模仿是「小動作」的主要成因
孩子的「小動作」常伴隨重大生活的改變,比方戒奶後而產生,有的孩子會改而吸吮下嘴唇或者手指,而這年紀最常經歷的「重大事件」,就是弟弟妹妹的誕生,以及進入幼兒園。爸爸媽媽可以觀察到,隨著剛入學的不適哭鬧逐漸停止,孩子開始出現一些小動作,而年紀愈小,小動作愈是和口腔有關,包括咬指甲、吸手指、吐舌頭,甚至挖完鼻孔還會將鼻屎吃掉。

雖然小動作的出現和重大事件有時間上的關連,不過有些小動作,其實是來自於模仿。比方看到別的小朋友擠眉弄眼,他覺得很有趣便學著眨眼、皺鼻子,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但是,有些動作則是從大人身上模仿的。大人也跟小朋友一樣,可能有些不自覺的小習慣,比方大人緊張時習慣眨眼睛,孩子看在眼裡便也學了三分。

成長放大鏡!學習適應壓力
雖然孩子有些小動作的確與壓力息息相關,但這不代表要幫他去除種種壓力,才能解決問題。根據研究,在適度的壓力下,人們反而能激發好表現;與其心疼孩子承受壓力,不如教導他學習「如何適應壓力」。換個角度想想,這些「小動作」其實也算是孩子自己衍生出來的適應模式,只是方法還不夠成熟、不夠恰當!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引導他們用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方法紓壓,如果緊張的時候咬手指不好,那就試試看握住雙手或在手掌裡畫個愛心,讓孩子能夠找到緩和自己的方式吧! 

據理勸說,並讓孩子觀察自己的動作
協助孩子改正這些小動作,可以從「說理」下手。比方與衛生相關的習性:吃手指、咬指甲等,爸媽可以告訴他:「手上的細菌吃進嘴巴裡,會很容易生病。生病很難受,你不希望常常生病吧?!」如果孩子剛好得了小感冒或拉肚子,爸媽也可以趁機會強調:「你看,就是因為你常吃手,所以生病了!」倘若是跟儀容有關的壞習慣,諸如吐舌頭、眨眼、挖鼻孔等,不妨把他帶到鏡子前,讓他自己發現:這樣做,其實不太好看耶!有事實根據的說服,可以幫助孩子自我警惕,學著克制自己不要那麼做。

不過,孩子的自制力有限,自我偵察行為的能力也還在發展中,他們還需要大人進一步的幫忙提醒。當他們不自覺地做出習慣動作時,爸媽看到了要告訴他:「舌頭又跑出來了耶,這樣不好看喔!」孩子通常會立刻停止動作,這時若能立刻讚美他,更能加強他的動機,你可以說:「不吐舌頭這樣多好看啊!來,媽咪抱一下!」不過,爸媽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不容易馬上百分之百地改善,請多給他一點時間。

以合宜舉動取代不雅的小動作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動作,只是爸媽總希望孩子更完美,才會覺得非將這些「壞習慣」除掉不可。試想,就算是大人,乾掉的鼻屎在鼻子裡隱隱發癢時,難道不會想挖嗎?只是我們知道要在隱密的地方處理或用手遮擋起來,而小小孩對社會習俗和禮貌還一知半解,不在意別人的觀感。

與其防堵孩子的小動作,不如教導他們以合宜的方式替代,例如:閒著沒事喜歡吸手指、咬指甲的孩子,就讓他雙手經常有事做,邀他一起看故事書,請他雙手拿著書、協助翻頁;喜歡挖鼻孔的,教他用衛生紙擦乾淨或是每天洗澡、洗臉時挖乾淨,也把手指洗乾淨。合宜的舉動多了,自然就會逐步減少不雅動作發生的機率。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