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難免會遭遇一些重大事件,對孩子而言,父母離異、罹患重病、搬家、換保母、換學校,甚至失去一件非常心愛的玩具,都有可能造成情緒失調。如果是目睹或親身經歷地震、風災、火災、空難、車禍等重大災害,孩子所承受的衝擊,更是難以形容。當孩子失去原本生活裡熟悉的一切,將感到困惑與無所適從,父母該如何安慰孩子,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安全與安定感?
文/信誼編輯群
創傷後的情緒反應
根據統計,當面臨災變,至少有50﹪的人口會產生心理創傷。不論是經由媒體聽聞災變的人,或是災難悻存者、搜救者、醫護照顧者,都有可能在情緒、認知、身體、人際等方面出現壓力,如:感到悲傷無力、無法集中注意力、失眠、心悸、退縮。有些人在事情過後能自己調整好心情,回到原來的生活中;有些人需要親友的陪伴與支持,透過傾聽與安慰才逐漸平復;也有人會長期沉溺在悲傷驚懼中而無法自拔。
心理學者指出,創傷後的情緒反應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一般來說,面臨災變之後,有些孩子可能在數周或數月之後顯得特別煩燥,出現焦慮、敏感、易怒、對黑夜或獨處過度害怕、睡眠失常、抱怨身體疼痛、出現退化行為等等,這些反應都是相當正常的,通常不會持續很久。父母與老師若能針對孩子的年齡與需求差異,即時支持,給予安全的保證,將有助於孩子紓解壓力,不穩定的情緒與行為問題會逐漸減少,回復到往日的健康安定。
萬一孩子的問題持續出現超過三個月甚至半年,或者症狀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頻繁,就有必要向精神醫療單位(兒童精神科、兒童心智科)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以免創傷埋藏在小小的心靈中,揮之不去,影響一生。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可能很幸運地未曾受到衝擊,那麼,建議您繼續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做好日常的預防教育,幫助孩子擁有生存的實力,健康地活在當下,也走向未來。
幫助孩子的基本原則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也是孩子最佳的心靈撫慰者;對經歷過災變或事故的幼兒而言,父母所展現的處理態度與方法,就成為孩子心理重建最為關鍵的要素,而帶領眾多孩子的老師們,也同樣需要把握基本的態度,瞭解該做與不該做的分界。
基本態度:
1. 持續給孩子充足的愛和安全的保證
2. 盡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並避免不必要的分離
3. 增加接觸與互動,以提供實質的安全感受
4. 簡要而誠實的回答孩子的疑問
5. 幫助孩子表達與紓解他的情緒
6. 和孩子分享您自己的感受與體驗
7. 儘速恢復原有的生活作息與秩序
您可以這麼做:
1. 請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