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大概只有在孩子咬指甲時才會注意到指甲的問題。雖然大部分孩子的指甲是健康的,但有時指甲出問題可能是身體潛在疾病的訊號,爸媽平日需注意保健方法,如有疑慮應及早諮詢兒科或兒童皮膚科醫師。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只要營養均衡,通常指甲不會產生病變。如果指甲出問題並持續3-6個月以上未改善,則應就醫。以下介紹孩子常見的指甲疾病:
1.甲溝炎:指甲側邊因潮濕悶熱與髒汙累積而造成感染。在新生嬰兒常因手指腳趾包覆過密而造成;較大孩子則因鞋子過小、包覆太密,使腳趾被擠壓而發炎。最主要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症狀為指甲側邊出現紅腫熱痛、化膿腫脹,甚至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2.博氏線:指甲中央出現橫向直線凹溝,並可能出現在1指以上。對嬰兒而言,可能是出生時就有的一種生理性表現;較大孩子則可能出現在有合併高燒的急性感染(如新冠肺炎),或是急性營養不良(如腹瀉)者身上,也可能是鋅缺乏的表現。因為生病造成指甲暫時停止生長,當恢復生長後就會發現這種凹溝。
3.匙狀甲:指甲像湯匙般中間凹陷而向外翹起,多半出現在大拇指與大腳趾。由於嬰兒的指甲較軟而薄,因此會向外翹,屬正常變異,在大腳趾較為常見,手指甲也會有,但不需擔心,長大會改善。匙狀甲的成因尚未明確,若長期持續則可能是缺鐵性貧血或有其他潛在的疾病。
4.指甲易碎症候群:指甲較脆弱乾燥、易碎,出現明顯縱向紋路、末端分層裂開。大部分發生在出生後頭幾年,尤其是大拇指或大腳趾,多半因外力傷害如:反覆碰觸、咬指甲及吸吮手指等,也可能是太乾燥或過度清洗造成。許多家長誤以為是缺鈣,其實指甲容易斷裂是因未攝取足夠蛋白質或維生素B7,或是缺鐵、貧血導致甲床血液供應不足,平常可多補充蛋、牛奶、魚肉、深綠色蔬菜;6個月以後多攝取紅豆、綠花椰菜、南瓜、核桃、芝麻等含鐵食物。
5.白甲症:指甲表面有白點出現,可能是本身體質、發炎反應之後、指甲受到撞擊或角化不完全導致,一般不會影響健康。常被誤認是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其實要注意的是,如果白點範圍變大且指甲變厚變粗糙、呈現不透明灰白色,可能是感染黴菌或念珠菌,通常會合併嚴重的尿布疹或紅疹,應儘速就醫。
6.甲床分離:指甲和甲床分開剝離,可分外因性和內因性。外因性如:過度接觸肥皂、藥物傷害、不合腳的鞋子、外力反覆刺激傷害(用牙籤刮指甲下髒汙、劇烈運動的急速起跑與停止)以及黴菌感染等。內因性則是由乾癬、異位性皮膚炎、自體性免疫疾病等造成。
7.指甲點狀凹陷:手指或腳趾甲出現一或多個點狀凹陷,在嬰幼兒較常見,多半來自咬指甲的傷害,或是指甲感染後的殘留痕跡、指甲周邊腫瘤的壓迫傷害、乾癬症等疾病。
指甲是由皮膚角質層所分泌的角蛋白組成,不含細胞成分。指甲生長從懷孕第9週即開始,第16週時胎兒就有指甲了。正常指甲的水分僅占15-25%,若水分過少(<15%),指甲會變得乾燥易脆;若水分過多(>30%),就會變軟而呈白色。
孩子指甲生長快速,與年輕成人相近,平均每天約0.1毫米,指甲比腳趾長得快一些,據統計每月平均可長3.47毫米,整片換新約需6個月,腳趾則為1.62毫米,整片換新約需12-18個月。成長期的孩子和懷孕中的女性,指甲會生長得比較快,在青春期最快可達到每天1.5毫米。
小嬰兒常在接觸衣物時磨損指甲,較大一點的孩子也常在遊戲時或與環境互動時碰撞而磨損指甲,更時常會有咬手指或是將手放入嘴裡的動作,很容易就把病菌吃下,也容易使指甲受到唾液浸潤潮濕而破損,因此平時保持孩子的指甲乾淨相當重要。以下建議提供父母參考:
1.指甲需定期修剪磨平
大約每週一次即可。可在孩子洗澡後,指甲較為軟化而容易修剪,或是在孩子入睡時;若在孩子清醒時修剪,可以唱歌等轉移注意力方式進行,千萬不要直接以手撕或咬掉,應選用寶寶專用指甲剪,或是刀面呈圓弧狀且有保護套的小剪刀。修剪時要先將指甲下方皮膚推開,剪完後再以指甲銼刀磨到平滑,以免不小心抓傷,或是亂抓物品造成指甲斷裂甚至流血。
2.以濕紗布擦拭指甲污垢
若沾黏在指甲下方的髒汙不易以清水清除,請勿以堅硬針狀物亂挖,以免造成甲床剝離,反而容易遭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