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寶寶指甲問題與保健

爸媽大概只有在孩子咬指甲時才會注意到指甲的問題。雖然大部分孩子的指甲是健康的,但有時指甲出問題可能是身體潛在疾病的訊號,爸媽平日需注意保健方法,如有疑慮應及早諮詢兒科或兒童皮膚科醫師。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7種常見的寶寶指甲疾病
只要營養均衡,通常指甲不會產生病變。如果指甲出問題並持續3-6個月以上未改善,則應就醫。以下介紹孩子常見的指甲疾病:

1.甲溝炎:指甲側邊因潮濕悶熱與髒汙累積而造成感染。在新生嬰兒常因手指腳趾包覆過密而造成;較大孩子則因鞋子過小、包覆太密,使腳趾被擠壓而發炎。最主要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症狀為指甲側邊出現紅腫熱痛、化膿腫脹,甚至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2.博氏線:指甲中央出現橫向直線凹溝,並可能出現在1指以上。對嬰兒而言,可能是出生時就有的一種生理性表現;較大孩子則可能出現在有合併高燒的急性感染(如新冠肺炎),或是急性營養不良(如腹瀉)者身上,也可能是鋅缺乏的表現。因為生病造成指甲暫時停止生長,當恢復生長後就會發現這種凹溝。

3.匙狀甲:指甲像湯匙般中間凹陷而向外翹起,多半出現在大拇指與大腳趾。由於嬰兒的指甲較軟而薄,因此會向外翹,屬正常變異,在大腳趾較為常見,手指甲也會有,但不需擔心,長大會改善。匙狀甲的成因尚未明確,若長期持續則可能是缺鐵性貧血或有其他潛在的疾病。

4.指甲易碎症候群:指甲較脆弱乾燥、易碎,出現明顯縱向紋路、末端分層裂開。大部分發生在出生後頭幾年,尤其是大拇指或大腳趾,多半因外力傷害如:反覆碰觸、咬指甲及吸吮手指等,也可能是太乾燥或過度清洗造成。許多家長誤以為是缺鈣,其實指甲容易斷裂是因未攝取足夠蛋白質或維生素B7,或是缺鐵、貧血導致甲床血液供應不足,平常可多補充蛋、牛奶、魚肉、深綠色蔬菜;6個月以後多攝取紅豆、綠花椰菜、南瓜、核桃、芝麻等含鐵食物。

5.白甲症:指甲表面有白點出現,可能是本身體質、發炎反應之後、指甲受到撞擊或角化不完全導致,一般不會影響健康。常被誤認是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其實要注意的是,如果白點範圍變大且指甲變厚變粗糙、呈現不透明灰白色,可能是感染黴菌或念珠菌,通常會合併嚴重的尿布疹或紅疹,應儘速就醫。

6.甲床分離:指甲和甲床分開剝離,可分外因性和內因性。外因性如:過度接觸肥皂、藥物傷害、不合腳的鞋子、外力反覆刺激傷害(用牙籤刮指甲下髒汙、劇烈運動的急速起跑與停止)以及黴菌感染等。內因性則是由乾癬、異位性皮膚炎、自體性免疫疾病等造成。

7.指甲點狀凹陷:手指或腳趾甲出現一或多個點狀凹陷,在嬰幼兒較常見,多半來自咬指甲的傷害,或是指甲感染後的殘留痕跡、指甲周邊腫瘤的壓迫傷害、乾癬症等疾病。

孩子的指甲修剪與保健原則
指甲是由皮膚角質層所分泌的角蛋白組成,不含細胞成分。指甲生長從懷孕第9週即開始,第16週時胎兒就有指甲了。正常指甲的水分僅占15-25%,若水分過少(<15%),指甲會變得乾燥易脆;若水分過多(>30%),就會變軟而呈白色。

孩子指甲生長快速,與年輕成人相近,平均每天約0.1毫米,指甲比腳趾長得快一些,據統計每月平均可長3.47毫米,整片換新約需6個月,腳趾則為1.62毫米,整片換新約需12-18個月。成長期的孩子和懷孕中的女性,指甲會生長得比較快,在青春期最快可達到每天1.5毫米。

小嬰兒常在接觸衣物時磨損指甲,較大一點的孩子也常在遊戲時或與環境互動時碰撞而磨損指甲,更時常會有咬手指或是將手放入嘴裡的動作,很容易就把病菌吃下,也容易使指甲受到唾液浸潤潮濕而破損,因此平時保持孩子的指甲乾淨相當重要。以下建議提供父母參考:

1.指甲需定期修剪磨平
大約每週一次即可。可在孩子洗澡後,指甲較為軟化而容易修剪,或是在孩子入睡時;若在孩子清醒時修剪,可以唱歌等轉移注意力方式進行,千萬不要直接以手撕或咬掉,應選用寶寶專用指甲剪,或是刀面呈圓弧狀且有保護套的小剪刀。修剪時要先將指甲下方皮膚推開,剪完後再以指甲銼刀磨到平滑,以免不小心抓傷,或是亂抓物品造成指甲斷裂甚至流血。

2.以濕紗布擦拭指甲污垢
若沾黏在指甲下方的髒汙不易以清水清除,請勿以堅硬針狀物亂挖,以免造成甲床剝離,反而容易遭受感染。

3.以正確方式修剪指甲與腳趾
嬰兒在出生後幾週內,因指甲較為柔軟,只需要每週1-2次以指甲銼刀磨光滑即可。1-2個月後則建議沿著指甲前端的曲線修剪,而腳趾甲時則以直線方式修剪為宜,以免造成向內生長(嵌甲)。另外需要注意指甲根部的皮膚角質層不要修剪,以免失去原有的保護作用。

4.不要以手套包住而妨礙發展
許多家長怕嬰兒指甲抓傷自己皮膚,而將手指包住,這麼做明顯妨礙寶寶的觸覺發展。只要指甲修剪得宜就好,應該讓寶寶有自由探索的機會,如果擔心被抓傷,建議只在睡覺時使用手套。

5.隨時保持嬰兒指甲乾爽
每次洗手、接觸清潔用品或活動流汗之後,記得將手部與指甲擦拭乾淨,才不會讓指甲長時間浸潤潮濕,如同泡在水中或汗水裡,容易引起感染。

6.適當使用乳液塗抹讓指甲保濕
乳液可使指甲保持有彈性,最佳使用時機是在洗手以及洗澡後。尤其當寶寶長時間待在有空調房間內更為需要,以免指甲過於乾燥而容易造成脆裂破損。

7.避免使用指甲油及去除劑
指甲油所含化學物質可能傷害指甲,造成脫皮、脫水以及過敏反應等問題,而去除劑如果含有丙酮更容易使得指甲乾燥而易脆裂,孩童應避免使用。

8.攝取富含蛋白質與維生素B7食物
可幫助指甲的生長與健康的食物包括:肉類、牛奶、魚類、胡桃、杏仁以及蛋類。

9.妥善處理指甲旁皮膚逆剝
手指甲兩側及下端翹起的小片表皮,形狀像刺,主因是指甲周邊皮膚過於缺水乾燥,或因使用酒精消毒、多次洗手等造成。切勿以手撕開或用嘴咬掉,免得引起感染。正確處理方法為以溫水浸泡手部,使角質層軟化,再以指甲剪或剪刀仔細剪掉逆剝皮膚的裂片,再以潤膚乳液保濕。

10.保護腳趾需注意鞋襪及不打赤腳
腳趾不易引起注意,更需要仔細照顧。幫孩子買鞋時,讓大腳趾有足夠擺動空間,因為被擠壓可能會導致疼痛的向內生長趾甲﹔襪子要時常更換,以免髒污造成腳趾感染﹔在公共場所寧可穿拖鞋也不要赤腳,以免感染香港腳或腳底疣等。

參考文獻: 美國兒科醫學會、澳洲養育兒童網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