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寶寶,不要當哥哥
更新 : 2024-02-02
「媽媽,我也要喝ㄋㄟㄋㄟ……為什麼媽媽只抱妹妹,一點都不公平!我也不要去托兒所,要在家跟媽媽一起……」。生了小妹妹後,原本自主性很強的全全子在妹妹出生後突然變得很依賴,行為出現明顯的退化,這是怎麼回事呢?
文/黃期璟 前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講師
當家中再添個小寶貝之後,老大往往會發生「爭風吃醋」的現象,甚至會模仿小嬰兒的行為,像是:「媽媽!我的肚肚餓餓」「我的手痛痛!」「我要和弟弟一樣包尿布。」這些回歸到新生兒般的行為,心理學上稱為「退化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來自「爭寵」和「嫉妒」,是屬於幼兒情緒的課題。
退化行為背後的3個原因
●不會用語言表達情緒
情緒的發展歷程包含: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要先知覺到有情緒產生、察覺到發生情緒的原因、進而表達出正確的情緒。
學齡前的孩子感受到情緒時,會用明顯的行為表達,因為語言發展尚不足以讓他說出心裡不舒服的來源。幼兒情緒的特徵是直接的、短暫的、強烈的、具有個別差異,照顧者須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進行糾正,反而會適得其反。
●因失寵而產生嫉妒
看到爸媽和其他長輩們對弟妹付出的關愛與疼惜,大小孩會產生失寵的恐懼,因此故意退化自己的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與弟妹同等級的照顧,這樣爸爸媽媽的愛才不會被「分走」、不會「失寵」。
「嫉妒」是從憤怒中分化出來的一種情緒,是幼兒本能的情緒宣洩,通常會出現退化行為,但若過於頻繁或過當,家長處理不當,將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與人分享、缺乏安全感等。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嫉妒心」或面對新環境的適應,都是無可避免的問題,若因此產生退化行為和影響自信,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協助幼兒走出適應上的瓶頸。事前的心理準備、適時的開導,紓解孩子心中不安的情緒,以「同理心」關愛照護每個寶貝,不責罵、溺愛,營造充滿愛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平順地成長。
●壓力帶來的退化行為
當孩子面對無法調適的壓力,也會出現退化行為。例如:剛開始進入托兒所就讀,面對全新的環境、老師、同學以及與父母分離而產生焦慮的情緒,都會讓孩子不知如何是好,通常會引發哭鬧、退縮的行為。
有的幼兒對於新環境的觀察較慢,可能在入園後的一、二個月,才出現不適應的延宕反應,也會讓父母親困惑:為何之前好好的?現在突然不適應?不管在新環境適應的時間長短與否,都需要老師和父母親仔細的觀察,及包容孩子在新環境適應期間所有的情緒。
舒緩老大情結4TIPS
事前的防範、適時的引導,疏解孩子心中的情緒,以同理心關心周遭人事物,才是圓滿的解決方式。以下具體的做法,作為參考。
●提前進行心理建設
當懷孕5、6個月後,可嘗試著跟寶寶說弟妹即將來臨,或玩照顧小嬰兒的扮演遊戲,告訴他:「媽媽以前就是這樣照顧你的,等到妹妹出生之後,你也要跟媽媽一起照顧她喔!」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面對弟妹,事先預告他會一起參與照顧,他也是家裡重要的一份子。若是要為孩子換新的環境,請找時間帶著孩子去認識未來會生活的地方(如:幼兒園或保母家),加深孩子具體的印象,同時給予心理建設及準備。
●鼓勵讚美,建立自信
媽媽忙於照顧新生兒,也要記得跟常常給予大寶寶正面的鼓勵,像是跟他說:「你真的長大了,都會乖乖自己玩,不像妹妹一直哭,真棒!」讓孩子知道你有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妹妹沒有搶走你所有的愛。同樣的,當寶寶勇敢地不以哭鬧的方式面對上學,也可以跟寶寶說:「你真的進步了!今天可以自己走進學校,是很勇敢的表現喔!」來建立孩子的信心與具體的肯定。
●參與照顧,備感重視
在照顧新生兒時,可以請大寶寶幫忙,像是:拿小毛巾、尿布、唱歌哄小baby等等,參與照顧的工作會讓寶寶覺得受到重視,免除心中失寵的恐懼,同時培養手足之情。
●父母做好情緒調節
家裡多了一個新生兒,小哥哥小姊姊因懵懵懂懂、鬧情緒,父母的壓力難免會增加,但請盡量心平氣和地處理,偶而請親朋好友協助照顧,讓自己抽離「現場」,避免因為照顧新生兒和老大而過於勞累,造成不好情緒,影響家中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