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寶寶早期的學習歷程

新生兒知道些什麼?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0-3歲寶寶的大腦正精密地建立起錯綜複雜的連結和迴路,不斷透過思索證據、下結論、進行試驗、解決問題……等,開啟對人事物的認識。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文/節錄自《搖籃裡的科學家》

注視不可抗拒的條紋誘惑
剛出生的嬰兒已經和他人有深刻的連結,但這並不是寶寶世界的全部。他們喜歡人的聲音和臉孔勝於其他,但他們也愛條紋和輪廓。數天大的寶寶會專注,近乎鬥雞眼般凝視著天花板的角落,或是購物袋上的條紋,而忽略祖母帶來的那些色彩明亮和觸感柔軟的昂貴玩具。

我們可以用實驗來說明這現象:我們給寶寶看各種不同的圖片,然後觀察他們會望向哪一張。寶寶會轉向對比強烈的複雜圖片,而不看簡單的、對比較少的圖片。棋盤和靶心通常是新生兒最喜歡看的東西。

事實上,嬰兒玩具製造商已經充分利用了我們的實驗:他們常由發展心理學期刊上取得圖案,直接把它放在小嬰兒的懸吊玩具上。

區辨出物體和背景之間的邊界
小寶寶為什麼會喜歡條紋?這個問題對認知科學家的重要性不亞於玩具製造業者,因為這關乎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是如何將視覺所接受到連續的完整影像,切割成許多個別的事物?當你看著前面的書時,你怎麼知道書與書後面的沙發布,或者書跟你拿著書的那隻手,區別的界線在哪裡?雖然這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事實上,最精密的電腦視覺系統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

像條紋這樣的圖像,明暗之間有強烈的對比,這點之所以很重要在於,這樣才能清楚顯示物體的邊緣是從哪裡到哪裡,如果你把這本書高舉,看過去,整個圖像當中你會看到對比最強烈的部分,也就是這本書的整個邊緣。一般要偽裝,就是讓物體的邊緣融入內部,且讓物體的整個邊緣和其背景融合在一起,偽裝就會發揮效果。

如果你給小寶寶看一張複雜的圖片,並記錄他們看圖片時眼球移動的情形,就會發現他們的視覺是跟著物體邊緣移動。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稱嬰兒對世界的第一印象是「花團錦簇、車水馬龍,又讓人困惑的」(blooming, buzzing confusion)。其實新生兒的的感官知覺並不是那麼混亂,他們已能有條理將外在世界歸納成許多不同的東西;而把焦點放在物體邊緣,就是從一個靜態的畫面裡區分出一個不同物體的最好方法。

寶寶眼睛喜歡追隨移動的物體
當然,寶寶的世界並非靜止不動。即使是新生兒也會用眼睛追著移動的物體。想像一個嬰孩看著擺在有兔子圖形棉被上的大鳥玩偶,他會是怎麼看得。玩偶有許多不同的部位,每一個都有特定的邊緣—看起來,頭、身體和腳部都是分開的。同樣的,棉被上的每隻兔子圖案也有各自的邊線。不過,如果你將棉被抽走,棉被上的所有邊緣都會一起移動,但相對於大鳥的各部位,這些邊緣的移動方向卻不同。心理學家稱此現象為共同命運原理。當所有東西都以相同的路徑一起移動時,這些東西就屬於同一物體的相同物體的某部分了。

你也可以試驗看看,小寶寶是如何注意到這些情形,他們會產生什麼反應!

書籍簡介

搖籃裡的科學家
寶寶是宇宙最佳的學習者
本書為三位享譽國際的兒童發展學家的經典代表之作。
您知道……
●出生才42分鐘的嬰兒就已經會模仿人的臉部表情了?
●6個月大的寶寶能區分各種語言的不同,是個語言的世界公民?
●2歲幼兒開始發展出同理心了?
●什麼是「嬰兒失憶症」?為什麼成人完全不記得3歲以前的事?

作者簡介
安德魯.梅哲夫博士  
派翠西亞.庫兒博士 
愛麗森.賈布尼克博士

安德魯.梅哲夫博士是國際公認的嬰兒心智發展專家,他認為嬰兒有非常驚人的認知、學習和記憶能力,這促成了嬰兒心理學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梅哲夫博士的太太派翠西亞.庫兒博士則是知名的語言發展專家,1997年,她曾是六位被邀請在白宮會議廳發表「早期學習與大腦」研究報告的科學家之一。愛麗森.賈布尼克博士則是一位頂尖的認知科學家,在本書中她以親身的生育與豐富的實驗經驗,詳實的分析和記錄研究的結果,提出精闢的論點。

最新觀點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