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聰明笨小孩,感覺統合Q&A
更新 : 2024-02-20
孩子很聰明,動作卻十分笨拙?你覺得孩子似乎感覺統合失調,但不知向哪裡尋求援助?台大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師姜富美,為你釐清父母對於感覺統合常有的疑問。
Q1:哪些原因造成感覺統合問題?
A:感覺統合失調的成因無法確定,可能的原因如下:
1、先天遺傳,是基因方面的問題。
2、產程不順,例如產程過長、產程中缺氧,或用產鉗夾出來,有輕微傷害等。
3、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劣質糖果包裝紙、含重金屬的劣質油漆中的鉛,對孩子造成危害;不當的養育,使得孩子從小缺少刺激、缺乏爬行經驗。舉例來說,有些不是父母帶,而是給阿公、阿媽帶的小孩,平時一吵鬧,就被關到房裡鎖起來,孩子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房間裡,缺乏與人互動及遊戲的經驗,就容易感覺統合失調。因此若孩子是廿四小時託育,父母應確實瞭解孩子被照顧的狀況。
Q2:什麼時期才容易發現孩子有感覺統合失調?
A:感覺統合本身不是明顯的障礙,光看外表看不出來,而且孩子可能時好時壞,容易被誤解為心理或行為問題。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的問題並不在意,總覺得以後長大就會好了;有的則是不願意承認、正視孩子的問題,結果拖到小學才就醫。
曾有個案例,孩子已就讀小學,但是連跳格子都不會,可是媽媽竟然一點也沒發覺。父母平時應關注孩子的發展,及早發現問題,才能及早治療,在孩子進入幼稚園時,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期,也是最常發現感覺統合問題的時間點,因為增加了和同齡孩子比較的機會。
Q3:哪些觀察指標可供父母參考?
A:建議父母把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較,最好能去幼稚園觀察幾節課。若無法去幼稚園看,可帶孩子到遊樂場、遊戲場所,看他玩盪鞦韆、溜滑梯的反應如何、對於衝、撞的處理、是否會玩丟接球、會不會跳,還有情緒上是否愛哭、不敢嘗試等。以下是幾個父母可以參考的指標:
※3歲孩子應有的能力
1、自我照顧:自己喝水、拿葡萄乾吃、脫衣服、洗手
2、大動作:自己上樓梯、可雙腳跳起、倒退走、向上丟球
3、精細動作:仿畫直線、穿珠珠(洞孔直徑0.5公分)、疊高6塊積木
4、語言:可指出七個以上的身體部位,會用代名詞,聽得懂兩個步驟的指令,如「拿水杯,去桌上放好」。
※6歲孩子應有的能力
1、自我照顧:自己會吃飯、穿衣、刷牙、洗臉。
2、學前準備技巧:如寫字、著色、用剪刀、可以坐30分鐘、懂得輪流。
3、動作:可以丟、接球、單腳站立。
Q4:孩子若感覺統合失調怎麼辦?可以到哪裡尋求援助?
A:擔心孩子有感覺統合問題,一定要找專業人員評估並治療。目前台北市有定期到幼兒園中巡迴診察的職能治療師,父母也可以帶孩子到醫院復健科做評估。全省各大醫院復健科都設有兒童職能治療,請先掛復健科門診,由復健科醫師診斷,並照會相關專業人員,例如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治療師一開始會先和家長約時間,為孩子做評估、測驗孩子的能力、發覺問題所在,並向家長說明測驗與結果,如有需要則安排規則的治療。
小朋友若有感覺統合問題,愈小治療效果愈好,而且孩子接受早療,政府還有補助,現在又有健保,不會花太多錢。
Q5:治療的過程大致為何?
A:通常是一個星期排一次治療,一次五十分鐘,有的案例是一週兩次。治療方式採團體治療,因為治療時不給孩子壓力,看起來像是玩遊戲,讓他們在自然情境中進步。而要小孩子玩,最好用團體引導,配合競爭,孩子較有動機。團體以四個人較恰當,不超過十個人。
Q6:最好的矯治期是什麼時候?要治療多久?
A:每個孩子的成長有個別差異,因此孩子3歲前的感覺統合問題較不易發現。若0~3歲的孩子已發現輕微問題,通常會安排一個月追蹤一次的治療頻率,治療師主要是教導媽媽,回家可以給孩子做哪些促進感覺統合的活動。
感覺統合失調最好的矯治期在學前階段,尤其是3~7歲,一般來說至少需治療半年。而治療的結束點,則由治療師專業認定,當孩子具備該有的能力、能做到該做的、想做的,而家長也能接受,療程就可以結束。當然,如果父母在家裡能繼續和孩子玩一些促進感覺統合的遊戲,孩子還會一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