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用「螢幕」當保母?幼兒影片看太多,恐造成感統失調

隨著3C裝置普及,嬰幼兒觀看螢幕的時數也逐年攀升,負面影響也逐一顯現,包括語言發育慢、行為問題、睡眠困難、注意力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等,且還在持續新增中。

編譯/江秀雪

螢幕保母「負」作用,比你想的還要嚴重
根據調查資料發現,在1997年時,2歲以下幼兒平均每天觀看影片的時間是1小時19分鐘,到了2014年增加到3小時3分鐘,約多了2小時的螢幕時間。然而,這些增加的時數對嬰幼兒的影響也逐一顯現,包括語言發育慢、行為問題、睡眠困難、注意力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等,且還在持續新增中。

美國研究人員從對象為1,471名幼兒(男女各半)的全國兒童研究中,提取2011至2014年間,12個月、18個月和24個月的嬰幼兒觀看電視或DVD的數據,分析他們的螢幕時數和行為發展的關聯。結果發現,使用螢幕時間越長的寶寶,越傾向於尋求強力的聲光刺激,對其他相對靜態的活動顯得沒有興趣。

觀看影片時間越長,越容易感官敏感或反應遲鈍
此外,研究人員在寶寶33個月大時,請家長或照顧者填寫一份關於孩子視覺、聽覺和味覺反應程度的問卷。結果顯示,觀看影片時間越長的寶寶,越容易出現一些「特殊」狀況,例如:
.尋求更多感官刺激,例如,刻意碰觸、嗅聞物體
.過度敏感,例如,容易受到光線和噪音干擾而煩躁
.避免感官刺激,例如,不喜歡環境變化、不願意刷牙
.對刺激的反應減弱,例如,當別人叫他的名字時沒有應或很慢才回應

那麼,看螢幕時間多久,才會產生這些狀況呢?研究發現,寶寶在1歲看過電視或影片,到了33個月大時,與完全不看的寶寶相比,出現感官敏感或反應遲鈍的機率高出一倍以上。孩子18個月或24個月每天多看1小時螢幕,在33個月大時,感官反應異常發生機率分會增加23%及20%。

哪些孩子更應該減少看螢幕的時間?
這些感官反應異常的問題,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自閉症類群中更為常見。例如,有些自閉症患者會重複同樣的行為,原因是大腦中感官訊息的處理過程過度活躍。儘管尚未有研究證實,早期螢幕時間會加劇自閉症類群常見的感官處理問題,但多數專家皆建議,已經有這些症狀的幼兒,不僅要及時接受職能治療,減少螢幕時間也會有相當幫助。

另外,美國兒科學會(APP)不建議1歲半至2歲的寶寶使用螢幕,並提醒2至5歲幼兒每天觀看螢幕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唯一可以被接受的是「視訊聊天」。專家呼籲父母和照護者,應該要盡量和孩子進行互動,並一起參與其他活動,以有效減少幼兒使用螢幕的時間。

資料來源/Drexel University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