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提到藝術創作,大人往往容易過分關注在他們的繪畫技巧與能力;更多時候則可能因為擔心孩子的學業成績,而限制甚至剝奪孩子在藝術上的探索機會。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邀請您一起來聽聽藝術治療師的觀點。
文/林令瑜 藝術治療師
身為一名藝術治療師,我深刻認識到,藝術創作在兒童成長中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技能的培養——它是心靈成長的體現。然而藝術創作對孩子內心世界的影響和價值,卻經常容易被家長忽視。
藝術創作是孩子抒發心靈的樂園
由於語言表達的限制,孩子往往難以用語言組織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因此,當心裡充滿許多想法卻無法表達出來時,會感到挫敗、焦慮和憤怒。如果這些情緒長期無法得到妥善處理,可能會導致缺乏自信、產生自卑感,甚至出現憂鬱症狀。
‧ 藝術創作提供了非語言的表達途徑
孩子可以透過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繪畫還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知和表達能力。在繪畫過程中,需要思考表達的主題和情感,並借助畫筆呈現出來。這有助於孩子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自我表達能力。
‧ 藝術創作過程本身也具有療癒效果
孩子可以自由選擇顏色、形狀和線條,透過這些元素的組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他們可以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內心的喜悅、憤怒、悲傷和困惑透過畫筆轉化為視覺形象。當情感透過創作被表達出來時,孩子會感到釋放和解脫,這有益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發展。
記得有一次,我在幼稚園進行藝術治療活動時,一名四歲的小女孩走進教室,不斷哭泣。我給了她畫筆和畫紙,邀請她一起畫畫。雖然她眼裡還含著淚水,但同意了,並開始了她的創作。隨著畫筆的舞動,她的情緒也慢慢平復下來,最後沉浸在創作中。在接下來幾次的活動裡,有一天,她將自己和媽媽畫在紙張的正中央,把妹妹畫在角落。透過這些繪畫活動和交流,我發現她正在努力適應新成員帶來的家庭平衡。對她來說,藝術活動讓她有了表達新成員到來時的情感的機會,同時嘗試適應新的家庭生活。
所以,藝術創作是孩子們表達情感和想法的管道之一。透過繪畫,可以抒發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困惑。
讓孩子沉浸在自由的藝術創作環境中
在藝術治療中,我常遇到個案跟我說,他們畫畫很差,對畫畫有心理陰影,因為小時候畫畫時常被批評,這讓他們從此以後不敢再畫畫。
類似的情況也曾經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他以前對畫畫很有熱情,喜歡創作的過程。可是某天起,他很少再畫畫。如果畫畫,他就會焦慮,很在意自己畫得好不好。對他來說,藝術創作變成了負擔。後來才得知,他覺得老師認為他畫的不好,信心被打擊,於是開始有點排斥創作。孩子的信心和興趣很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特別是老師的評價。因此,我努力營造一個寬鬆的創作環境,給他很多鼓勵,讓他明白,畫畫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標準,而是為了開心地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如今,我的孩子已經逐漸擺脫之前的焦慮,重新愛上繪畫。他的作品充滿了想像和創意,每一筆每一畫都流露出他對藝術的熱愛。
所以,想讓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很簡單,就是多鼓勵、不評價。即使他畫的不像、天馬行空,不符合邏輯和現實,也沒有關係。因為在藝術創作的樂趣就在於,那是他們天馬行空的地方。
鼓勵孩子透過創作表情感和想法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應該關注孩子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成長,而不僅僅是繪畫能力和技巧。我們要鼓勵孩子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讓他們在藝術的世界中找到樂趣,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潛能。
因此,我想對所有的家長和老師說,讓孩子自由地創作吧,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盡情探索。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評價他們的作品,而是要引導他們體驗創作的樂趣和發現自己作品的獨特之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發揮藝術創作對心靈的影響。
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藝術天空,讓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那裡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