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醜,孩子怎麼認定?

美感教育是現代課程裡的重要議題,學前階段已相當注重。父母老師對美感的看法、生活環境中美的元素是否充足、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夠不夠……,這些都影響了孩子對美的認知和體驗,同時也將形成對人對已的看法。

文∕蔡延治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榮譽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美麗的定義,不是單一標準
夏天太熱,我把澎澎的長髮剪成赫本頭,孫女乍看說:「阿嬤變成醜八怪。」我立刻強調:「阿嬤頭髮短了,涼快清爽又健康呀!」

記得孫女剛進幼兒園就反覆生病,冬天流著黃鼻涕還吵著穿無袖長裙,因為要當美麗的公主,那時正好機會教育一下。我告訴她美麗公主有四個特徵:健康、快樂、大方、智慧。健康的人有活力,可以做很多喜歡做的事情;快樂的人天天笑咪咪;大方的人喜歡分享,人見人愛;聰明有智慧的人,遇到事情不害怕。仔細想想,這四大特徵,確實是『美麗』的人生精髓。

幼兒園裡如何落實美感教育?
義大利是充滿時尚的國度,他們的美育是怎麼養成的呢?義大利的幼兒園教室都有一籃新鮮玫瑰花瓣,那是教具。孩子從小看著花瓣天然色澤的變化,手摸花瓣自然天成的質感,鼻聞花瓣的香氣,潛移默化,讓自然的美直接孕育出孩子美感。

幼兒園裡的娃娃家擺放著真實的蔬菜水果;四季都可以體驗光影遊戲、做彩虹、玩顏色。孩子在戶外的時間比在教室多,處處拈花惹草,到公園拾荒成為日常,用落花、落葉、種子、樹枝、草桿、石頭等鬆散素材自由的鋪排搭建玩耍,沒有任何主題限制,美感、自然科學、數學和語文巧妙的統整。這樣的學習環境令人嚮往。

珍惜童年「練習品」的原貌
我在整理舊物箱時找到一個樸拙的陶器,是兒子上托兒所時的作品,標籤寫著「兔子在睡覺」。雖然不見得有具體模樣,但每次帶回的作品都令人驚豔,其實孩子做的叫練習品,這個年齡的經驗、發展和技巧只能做到這個樣子,不必用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孩子帶回來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誠意和用心,自己做的任何禮物都是美的心意,大人不要執著於像不像或要求精緻度,如果老師在家長的期待和質疑中忍不住出手修調,反而破壞了孩子的原創。

大人經過社會化的過程,常要求孩子畫得越像真實的,模仿得越接近範本,越能得到讚美認同。大人畫給孩子看的結果是造成他只會畫一種太陽。其實觀察寫生是要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他看過的、經驗到的、知道的、認為的。孩子自在塗鴉、渾然天成的作品,常出現意想不到的驚喜美。

美醜雖有主觀因素,但要避免偏見
孩子從小就對美醜有獨特的感覺,有自己的定見。隨著成長,許多美醜的感受是認知上的學習,例如:骯髒、不整齊、散亂,是醜的;光亮整齊、顏色鮮艷,是美的。文化或社群會帶動人群對美醜的認知風向。西方小女孩愛化妝,向迪士尼公主們看齊。東南亞、印度等國家為了漂亮會讓小女孩早早穿耳洞。非洲長頸族、少數民族各式紋面,都是「人為美」。各個年代對美常有不同的看法,就像疫情期間大家認同健康美,馬拉松、健走、自行車環台、鐵人三項等帶動了民眾的積極鍛鍊,成就了「健康就是美」的時尚。美醜是主觀的,但應避免偏見。

以芭比娃娃為例,她有上百年的歷史,是全世界小女孩最想要的禮物,但也因為過度喧染,有些學童認同她紙片人的身材,造成厭食而損害健康,正因為如此,美國亡羊補牢發展出另一種「美國女孩」玩偶,有各種膚色、髮色、眼形、瞳色;有不同生活型態,如上學、騎馬、野餐、海灘、派對……;配件應有盡有。娃娃的身材和長相跟真實兒童相近,目的是要和芭比娃娃作區隔,讓美醜不要落入偏見。

美和醜的相對性,因人事物或心境而定,有時候那只是因著對事物的習慣而認定是美或醜,但美麗的公主絕對不只是靠穿著打扮,這一點,爸媽一定要告訴孩子。

 

最新觀點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