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內心留下傷疤

爸媽多半很在意孩子的安全,雖小心呵護,仍難免有意外,讓人膽顫心驚。其實,外表上的傷疤還能補救,可是內心的創傷卻不容易弭平,幼小的心靈更需要爸媽悉心守護。

文∕蔡延治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榮譽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每一道傷疤都是爸媽的痛
兒子從小好動,身上有許多傷疤,每一個疤都有事故的記憶,讓我膽顫心驚,想到都後怕。下巴的一道疤是1歲多時他開心地跳動,卻不偏不倚的撞到客廳茶几,馬上血流不止;眉間一道疤是爬山時一個不穩撞到石階,我立即設法止血,一路抱著他往山下跑,細心的醫生縫了10針;膝蓋上還有一道明顯的新月型疤,是3歲時跑過來找我,就在我面前的鐵板上滑了一跤,皮開肉綻。即使我是細心的媽媽,仍然會有突發的意外,嚇得我懇請諸神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絕對不做傷害孩子身心的事
這些看的見的疤,可以當回憶的素材,從小講到長大,然而心理的傷疤呢?他人可能看不到,孩子也未必說得出來。

●父母爭吵對孩子是陰影
回想小時候父母親冷戰或吵架,兩個人的臉色極差,小孩們就會小心翼翼的走路,乖乖的看書寫字,不敢爭吵,怕受到池魚之殃。看到媽媽哭哭啼啼的,叫也叫不應,心裡就很沉重,以為是自己造成的,她一離開視線,就會胡思亂想,擔心她會拋棄我們或者會想不開。偶爾她還會把氣發在小孩身上,數落陳年舊事中許多不愉快。這是那個年代婦女不得已抒發情緒的方式,現代父母比較能意識到這些言行算是家暴和兒虐了。

●不是親生的玩笑話很傷人
那個年代的大人常對孩子開這樣的玩笑:「你是從垃圾堆撿來的。」小孩都信以為真,再加上當時流行的故事是:虎姑婆、苦兒流浪記、孤雛淚、醜小鴨、賣火柴的女孩……,都是可憐小孩的故事。所以每次挨罵或碰到不公平的事情,就會覺得自己一定不是爸媽親生的,應該離家出走去找親生父母,周邊同學間還繪聲繪影彷彿真人真事。小時候的內心傷疤導致我到現在都不敢看演得太逼真的宮鬥戲或吵架灑狗血的電視戲劇。

需要隱藏生活裡的不愉快嗎?
我當媽媽的時候,我們夫妻很少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掉眼淚,不想因為大人生活上困擾的情緒,不正常的影響他們。當時大人常對孩子開的玩笑是「你媽不要你了」,我家三個已經成人的孩子,現在回憶當時舅舅或表哥們常用這句話嚇唬他們,內心傷疤到現在還在。或許有人會問,難道父母都不能發洩情緒嗎?需要隱藏不愉快嗎?只能給孩子看到生活的美好嗎? 

有一天我帶著孫女外出遊玩,她不情願的跟著回到家門口,突然出現一個很難看的表情,我看了有點熟悉。那陣子女兒身體不適,在她的臉上出現過這種表情,沒想到才幾天,孫女這麼快就學到了。就在家門口,我們不說話的僵持了10分鐘,最後我先開口笑著問:妳不想回家嗎?可是阿嬤肚子好餓想休息,媽媽煮了香噴噴的菜等我們吃飯。可以回家了嗎?我把這件事告訴女兒,之後就不曾在她倆的臉上看過那種臭臉了。

引導孩子社會化也教他安心
其實,我們可以教孩子辨認他人臉上的表情,還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目前的表情是什麼意思,避免他惴惴不安的猜測,甚至還可以告訴他,這時的我需要什麼,他可以做什麼,讓他放心。這並不是要教孩子成為小大人,或過於早熟,引導孩子學會看臉色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現在年輕的父母或許自己從小已經從漫畫、卡通、小說、手遊等素材中習慣了闇黑的能量。但是,嬰幼兒的身心還未能正確判斷是非善惡,黑色幽默玩笑對幼小心靈也是一種荼毒。孩子最需要大人提供愉悅的互動和安全感、自然的笑臉和適切回應孩子的需要,要知道冷言冷語是一種虐待,放任隨性寵養孩子,是另一種兒虐。

外表上的傷疤看得到,心理的創傷卻很難弭平。有時大人為了抒發自己的情緒,不得已的在孩子面前呈現負面言行,但是要懂得告訴孩子,這不是他造成的,不用自責。孩子是需要悉心照料的小樹苗,想要他正直的長高長大、開花結果,需要孩子有幸福的感覺。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