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哭鬧、生氣、挫折或失望時,你會怎麼回應呢?研究發現,情緒經常沒有獲得正面回應的孩子,很容易養成「用吃療癒心靈」的習慣,甚至演變成情緒性進食,而且可能從嬰兒時期就開始。
編譯/江秀雪 孩子捉摸不定的情緒,是多數爸媽的育兒難題
對很多0至3歲父母或照護者而言,嬰幼兒捉摸不定的情緒是他們每天都在面臨的挑戰。美國伊莉諾大學香檳分校特別訪問超過350名嬰幼兒父母及主要照護者,分別在他們孩子3個月、18個月及3歲時詢問關於孩子飲食行為、脾氣或性格特徵。
此問卷不僅調查孩子表現開心或焦躁的頻率、是否會因為負面情緒(如無聊、傷心、生氣)而多吃,及調節自我情緒和應對外在刺激的能力,同時設計12種假設的場景,用以觀察「當嬰幼兒表現悲傷、恐懼、憤怒或失望等負面情緒時,父母或照護者如何應對?」
家長的應對方式,攸關孩子控管情緒的方法
由於3歲前孩子還太小,很難判斷他們的情緒,此研究單純將「情緒性進食」定義為為了控制情緒而吃,並非為了應付飢餓。情緒和食物是最初的心理與生理需求,兩者很容易互動而相互影響,在剛出生的寶寶或年紀小的小小孩身上更明顯。
至於「孩子的脾氣」則是根據他們在轉移注意力上的反應能力來衡量的。具體來說,就是觀察他們是否能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事物,並判斷他們在何時開始失去興趣。
調查發現,雖然個人情緒反應與情緒調節、適應環境等能力有關,但父母及照護者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回應,例如,提供支持性方法(如解決問題策略)或非支持性方法(如懲罰孩子)等,也是很重要的影響關鍵。
當表現情緒被制止…3個月大就可能「用吃療癒」
如果3個月大的嬰幼兒,脾氣屬於比較開心、社交互動能力比較好、自發性比較強的類型,他們在3歲時,情緒控管力就比較好,相對能夠在遭遇情緒困擾時,進行轉移或調節。
這些孩子的父母或照護者,往往相對能提供更正面、積極的協助,例如,用解決問題的技巧,讓孩子知道爸媽有看見孩子的問題,也鼓勵孩子、幫孩子加油,孩子自然就不會以吃來克制情緒。
相反地,當父母或照護者習慣用處罰方式,來制止孩子表現情緒,或總是說「那只是小事,不是什麼大問題」的消極態度來面對,即使只有3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出現「以多吃來控管情緒」的情況。
當孩子養成用吃來療癒心靈的習慣,很容易落入暴食的陷阱。暴食是孩子長大後過胖的原因,也會間接導致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高血壓。父母及照護者若能在孩子嬰兒期,就即時給予調節情緒的輔導與協助,對孩子成長至3歲時的心理及生理發展都是很重要的幫助。
資料來源/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News Bur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