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前的「假想遊戲」有助未來學業表現

在假想遊戲中,孩子會透過觀察大人世界裡的運作,來模仿學習並演練語言陳述,及執行任務的技能。不只有助提升獨立性及社交互動,認知能力也會獲得持續發展,效果甚至比直接教學更顯著。
【2-8歲遊戲行為大調查】觀察孩子玩什麼、跟誰玩、怎麼玩…從遊戲經驗及互動表現看發展!填線上問卷抽住房券▶️

編譯/江秀雪


假想遊戲,為孩子的學習添加「維他命」
幾乎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很喜歡玩扮家家酒,透過角色扮演來假裝自己是老師、醫師或各行各業的任何人,這個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對孩子的認知、社交和情緒的發展都是很好的演練,就像是一種「暗喻式的維他命(metaphoric multivitamin)」。

假想遊戲是一種自發性,不含任何實際目的,可以很輕鬆、沒壓力進行的遊戲,也是一種包括想像能力、象徵能力的穿越時空的旅行,更是一種從經驗到期待的演練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為日後專注學習做好準備。

玩中學,幼兒認知能力持續提升的關鍵
隨著現代生活環境複雜度與需求提升,很多讀寫算數的技能,已經不是孩子從旁觀察、模仿就可以學會的了,而是更仰賴師長的引導或教學,直接傳授知識的學習模式越來越普及與必要,並提早到幼教階段就已經開始。

不過,這只能說「寓教於樂」在當代社會已經發生變化,並不代表假想遊戲就應該被淘汰。專家特別提醒,假想遊戲與很多兒童認知能力的提升相關,例如執行功能、語言能力和同理心等,對於學前教育至關重要。

一般而言,假扮遊戲的高度發展會延續到大約7歲,這個時期孩子會展現更強的獨立性及更多的社交互動。同時,隨著年紀增長、經驗增加,孩子會進行更複雜的假想遊戲,他們的認知能力也因此獲得持續發展。

學習不止於課堂!請給孩子遊戲導向的教育
或許強調直接教學的課程雖然成果立即可見,但幼兒更需要的其實是遊戲中學習。然而,越來越多學齡兒童的休息時間和自由遊戲機被迫減少,甚至是被成人指導為主的遊戲所取代了。

針對低收家庭學童加強輔導的一項研究就指出,接受直接教學的孩子,初期確實看得見明顯進步,但這些進步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到三年級時,成績會開始落後沒加強輔導的那組,到六年級時,落後更多。

專家表示,以遊戲為主要導向的教育,對孩子的學業表現和學習態度等,更能提供更顯著的長期優勢。因此,除了學前讓他們自由玩假想遊戲來發展人格,上學後也要盡量給予多一點自由活動時間,及可以發揮想像玩樂的空間。

資料來源/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會員限定服務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