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逛美術館一點都不難

許多家長希望可以帶孩子逛美術館,培養美感與創意,卻又擔心孩子坐不住或無法遵守規矩。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美術館將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地方,也會成為您和孩子共同探索藝術世界的好起點!


文/周婉湘博士(《一起讀、一起玩》、《手感創造力》作者)(照片由作者提供)

美術館提供孩子與藝術互動的機會
我們身處視覺時代,生活中處處有圖片影像,例如網站上的社群媒體、路上的招牌,或螢幕上的廣告影片。所以,從小帶孩子參觀美術館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觀,也是非常好的視覺教育。善用資源與孩子討論視覺作品,可以培養批判思考能力,使孩子面對視覺資訊的轟炸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而能停下來思考訊息背後的目的和意義,形成自己的主見。

如果您本來就愛逛美術館,不必因為有了孩子而犧牲這項興趣;若您原本對美術館沒有興趣,帶孩子逛美術館也是再次嘗試的契機,或許能讓您重新學習藝術欣賞,跟孩子一起愛上藝術!

帶孩子逛美術館的方法
越來越多美術館提供兒童和家庭友善的設施,例如親子洗手間、嬰幼兒休息區或其他輔助空間,每間美術館兒童友善的設計不盡相同,但無論硬體設備如何,都可以透過以下這些小秘訣,幫助您輕鬆帶孩子逛美術館!

一、從為兒童設計的美術館開始
有些美術館有為兒童設計的特展或區域,例如國立臺灣美術館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嘉義市立美術館的兒童藝術教育區、臺南市美術館的共學體驗區與兒童藝術中心。也有些美術館是專為兒童設計的,例如桃園兒童美術館、臺南市佳里區蕭壠兒童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兒童美術館等。

除了兒童美術館之外,也有些美術館會舉辦家庭日或親子導覽,以及各類藝術手作活動,可以從這些地方開始,讓孩子逐漸適應美術館的環境。出發前,可以先上美術館官網確認活動資訊,或下載為兒童設計的參觀手冊與互動學習單,增加參觀樂趣。

二、透過繪本認識畫家和作品
市面上有許多介紹藝術家的童書與繪本,在參觀前後,可以用這些資源來增進孩子對畫家和作品的認識。不同年齡的孩子,對藝術的偏好可能不同,有些孩子喜歡具象的作品,可以指認出畫中的物品,有些孩子喜歡風景畫,有些則喜歡明亮的顏色和抽象的形狀。帶孩子觀看畫冊或藝術史童書,可以讓孩子比較不同類型的作品,說說他們喜歡的畫作,逐漸形成他們對藝術的個人品味。

三、預告不打擾別人的參觀規則
四歲以上的孩子,逐漸能了解在不同環境有不同的規範,例如在家裡、學校、公園或超級市場,可以做的事情是不同的。帶孩子去逛美術館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說明行為準則,例如不大聲喧嘩、不跑跳、不觸摸展品等。然而這麼多的「不可以」,孩子也不容易完全記得,不如請孩子說說看:怎麼樣的行為可能會打擾別人看展,或破壞藝術家辛苦創作的作品?如果孩子一次做不到也沒關係,就像學校裡的規定孩子也不是一天就學會,經過多次提醒,孩子慢慢就會養成好習慣了。

四、順著孩子的步調看展覽
第一次參觀美術館,大人往往想一次看完所有展覽,但是帶孩子看展要記得孩子的體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妨多拜訪幾次,每次可以只看幾幅畫,或只看一個展間,深入地觀看會比走馬看花讓孩子更印象深刻。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使用「我注意到……」開頭的句子,引導孩子更主動地參與討論。

除了用眼睛看,也可以準備鉛筆和畫本,讓孩子畫下他覺得特別的東西或畫作。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使用手機或相機拍照,和他們討論最喜歡的作品、畫中有趣的細節等(須注意美術館的規定,有些畫作不能拍照,有些特展不能當場繪畫。)有時也可以讓孩子帶隊,讓他們決定想看些什麼,或用什麼步調觀看。

五、設計美好的半日遊行程
帶孩子去逛美術館的行程,可以當半日遊來規劃,事先了解美術館內是否有餐廳、禮品店、戶外雕塑公園等設施。看展覽之前,先確定孩子都吃飽、睡飽了,在身體需求都被滿足,精神飽滿的時刻去逛美術館。逛累了,可以到餐廳吃點心,或去看看禮品店裡的明信片,有沒有今天看到很喜歡的畫作;也可以到中庭花園或戶外雕塑園區走走,透過轉換活動的內容,讓行程多元又有趣。

帶孩子逛美術館的重點是創造愉快的經驗,讓孩子願意造訪不同的美術館,享受美好的文化傳承以及精心設計的空間。參觀過程中,父母自己的身教也是很重要的,和孩子一起探索、討論、分享,如此一來,必定能創造許多難忘的美好回憶!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