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到門診來,拿了手機撥放孩子大哭大鬧的影片。媽媽說:「這兩天帶孩子出去買盆栽,我知道他喜歡薰衣草,但是可能是因為這兩天天氣比較熱,盆栽沒有澆水,薰衣草的盆栽就快枯死了,然後他就一直怪奶奶沒有澆水,從晚上10點大哭大鬧30幾分鐘,醫師你說怎麼辦……其實都是生活常規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我在講,他都沒在聽,醫師你說怎麼辦……」眼前的小男孩,看到父母放出來的影片,就頭也不回地衝出診間。
文/林佩縈 心禾診所兒童心理科醫師
爸爸媽媽辛苦了!在上了一整天的班,回來還有成堆的家事,看到孩子的情緒暴走時,很少父母的保險絲會不為所動。人是情感的動物,當面臨種種壓力和負面情緒的狀態下,我們其實很難保持理性的思考,當下發現講道理,孩子的耳朵好像也聽不進去,在這樣情緒高張的氛圍下,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但事後回過神來,做父母的也常常覺得後悔,為什麼只是一件小事卻要這樣大小聲。
孩子需要時間去發展及認識情緒
我們的身體會隨著時間長大,孩子的內在也需要時間去發展。人不是一生下來就能夠認識調整自己的情緒,在情緒發展的過程中,會很需要照顧者的回應和陪伴。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在哇哇大哭的時候,會需要媽媽去猜寶寶是餓了嗎?尿布濕了嗎?還是累了睡不著?並且給予寶寶適當的回應。透過和媽媽的互動,孩子會開始了解自己怎麼了,同時媽媽給予的回應和安撫,也能讓寶寶不舒服的情緒慢慢被調節下來。所以人不是生來就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的,這是一個和環境、主要照顧者,逐步互動形成的歷程。
孩子3-4歲時,開始會試著去命名快樂、悲傷、憤怒等不同的情緒,之後才開始了解到,在同樣的狀況下其他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隨著年紀的發展,家庭中可能有新的成員,孩子開始上學,開始交朋友,對於環境和社會變化的狀況越來越複雜,孩子會慢慢從身邊的環境和大人去了解社會的常規和期待。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在他的小小世界中,也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
不要輕易為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
當問題發生時,每每看到心力交瘁的父母,常常處於焦慮、茫然或是憤怒指責的狀態。這個時候最常見的兩種狀況,一個是,原來孩子在想甚麼和我以往所以為的小寶貝完全不一樣。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有些父母,打從心裡認為,孩子會這樣就是叛逆期啦!他就是過動症,你知道他就是懶、就是不專心呀!父母將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簡單化,認定孩子就是這樣,沒有其他的可能,這往往也就錯失了去思考理解孩子,親子溝通的可能性。
當孩子情緒失控,父母請這麼做
當孩子的情緒失控時,以下幾點建議可以提供父母做參考:
1. 測量自己的心情溫度計:研究顯示當我們內心充滿情緒時,是很難去理解對方到底在想甚麼,反之如果是沒有感覺或是很麻木的狀態,也會影響我們對於當下情況的判斷。最好的情況是對自己當下的狀態有所覺察,當衝突發生時,首先先停下來,問一下自己,我還OK嗎?我是不是在生氣?我到底在氣甚麼?深呼吸兩口氣,給自己一點空間和時間去思考,緩和一下當下的衝突。
2. 協助孩子處理情緒:孩子和你一樣,當情緒激動時,是很難聽進道理。建議父母親在這個時候可以先協助孩子穩定情緒,面對年幼的孩子,我們可以先協助孩子替情緒的命名,例如說:我知道你的盆栽死了,你可能會覺得很難過,沒關係媽媽先陪陪你。適當的安撫,拍拍孩子的背,或是透過轉移注意力來緩和孩子的情緒。年紀比較大的孩子,或許透過語言的溝通,我看到你很難過心情很不好,如果你想說,我可以聽你說,但是如果不想,我們可以晚一點再談,先緩和當下的氣氛。
3. 理解孩子背後行為的原因:通常我們看到的行為就像是浮在水面的冰山,孩子會有情緒,底下也會有他可能的原因,當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時,試著去了解背後的原因,陪孩子一起面對,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
4. 探索自己內心的小劇場:我們帶孩子的經驗往往會受到自己童年經驗的影響,這些成長過程的經歷,會在我們撫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複製出來,特別是在情緒高張的狀態下更容易發生。如果這個時候能夠緩一下,去反思自己是怎麼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是不是有可能受到其他東西的影響?
有助於改善彼此的親子關係。
打鐵趁溫 平靜下來之後再談
有時候我們會急著想要和孩子講道理,但是在情緒火熱的當下,其實孩子很難接收到父母親的好意,建議在情緒緩和下來的時候,再去溝通。先傾聽孩子的想法,再傳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意,從經驗中和孩子一同成長。
日常生活中的教養需要大量的愛心和耐心,不只是對孩子,對身為家長的我們,也需要給自己大大的鼓勵和支持。這變化快速的時代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挑戰,但親子關係也是在這一點一滴的互動過程當中累積下來的,只有當我們自己穩住情緒的方向盤,也才能在旅途上陪伴孩子共同經驗美好的風景。
(本文出自《新肝寶貝》63期,由「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