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家的認知,近視就是戴眼鏡,雖然拿下眼鏡看不清,吃熱食生活不方便,但戴上眼鏡一切都改善了,所以以往大家的觀念都覺得近視用眼鏡矯正即可,沒甚麼大不了,甚至更有些人覺得戴眼鏡很有書卷氣息,與有學問畫上等號。不過近幾年,隨著醫學發展,民眾漸漸了解到近視不僅僅是戴眼鏡這樣單純的連結,逐漸認知到近視本身其實是一種疾病,且近視度數的增加是一種無法回頭的單行道,除了鏡片增厚,更伴隨眼軸長度增長及眼球變形,而高度近視(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高度近視為近視500度以上)背後更與多種併發症有高度相關連,因此,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遠離高度近視的威脅,變成了相當重要的議題。
文/高姿芸 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近視台灣流行病學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盛行率為6.9%、大班為9.0%,到小一達19.8%、小六更達70.6%、國三達89.3%;高度近視比例在國小六年級為10.3%、國三生為28.0%、高三生則是高達35%有高度近視,近視與高度近視的比例在學童快速成長,打擊近視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全民運動。
複雜的近視病因
近視的形成原因非常複雜,非單一因子可解釋,可大略分作先天與後天的因子。先天因素部分(約占20%),與遺傳有高度相關連,高度近視的家長其下一代近視與高度近視的機率較高;後天因素(約占80%)則與環境和生活習慣有相關。
近視的危害
近視造成的危害並非僅僅是戴眼鏡造成生活的不便,目前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指出,高度近視相關併發症包含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脈絡膜新生血管、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後眼球後凸變形等,甚至有10%的高度近視人口會因為近視併發症而導致失明,如果可以有效預防高度近視發生,便可以有效減少上述高度近視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近視的防治
距離遠一點,螢幕少一點,戶外多一點,近視少一點。
1. 造成近視形成與度數增加的因子繁多,總歸在日常生活習慣部分,盡量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一般建議用眼 30 分鐘,休息 10 分鐘,看書保持 35-40 公分距離。
2. 未滿2歲幼兒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盡量延遲幼兒開始接觸螢幕的年紀,減少接觸螢幕的時間可以預防幼兒早期近視。
3. 增加戶外活動:根據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吳佩昌醫師團隊研究,每周戶外11小時有效控制度數30%。學童建議每天戶外活動時間須達120分鐘以上,因為戶外陽光可促使人體生成維生素D而強化免疫力,並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而且戶外遠距離視野亦能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
4. 定期追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隨著醫學的進步,眼科醫師有許多武器可以和家長小朋友一起對抗控制近視,包括散瞳劑、角膜塑形片、近視控制眼鏡、近視控制軟式隱形眼鏡等等,如果可以早期預防近視形成,早期控制近視增加,就有機會進一步避免高度近視的形成?
學齡前是防治近視關鍵期
面對學童近視問題,學齡前是防治近視關鍵期,早期近視是變成高度近視的高風險族群,讓我們以下列三不為目標;「不要近視,不要太早近視,不要高度近視」,定期追蹤,必要時盡早介入控制,讓下一代遠離高度近視的危害!!
參考資料:引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本文出自《新肝寶貝》63期,由「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