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便秘的飲食調整與治療

兒童便秘是常見的兒童腸胃道疾患,指排便困難或排便頻率減少的情況,通常導致大便乾硬、排便困難和疼痛、甚至大便失禁,不只兒童的生理狀況,也可能連帶影響心理健康。

文/謝雯伶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胃腸科醫師

根據統計,多達30%的兒童受便秘所苦,其中學齡前兒童的比例最高。在一歲以上的兒童中,功能性便秘超過便秘案例的95%,機能性便秘(如腸道解剖結構異常、神經系統疾病等)雖然僅佔不到5%(在嬰幼兒相對常見),但即時診斷、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至於功能性便秘的兒童,也建議及早介入,越早開始處理,越能縮短療程時間、提高治療成功率。本文將針對兒童便秘的飲食調整建議與治療做簡單介紹。

什麼年紀容易便秘?不同時期如何預防?
容易發生便秘的第一個時機點是兩歲以前,開始嘗試固體食物、牛奶時,在食物種類的選擇上,建議確定纖維、水分攝取足夠,並注意牛奶是否過量,可能造成便秘,建議牛奶一天475-700cc即可,亦可嘗試高鈣豆奶。可以多多注意孩童解便的性狀,以及是否因大便過硬產生肛裂。

第二個時機點是二至五歲,開始戒尿布、進展到馬桶訓練的時候。飲食上同樣需注意纖維、水分是否攝取足夠,以及牛奶是否過量,此時牛奶建議一天不超過960cc。另一方面,馬桶訓練可能造成孩童的壓力,過度憋大便而造成便秘,若發現孩子有憋大便的情況,可暫緩一陣,等孩子準備好再嘗試,不要急著逼孩子繼續練習戒尿布,以免造成反效果。馬桶訓練時,也需要有適當的便座幫助正確用力,孩童尺寸的小馬桶是最佳選擇,若不易取得,至少要有腳凳,確保孩童腿腳有足夠的支撐。

第三個時機點是六歲左右,尤其剛入小學的時間,因為此時日常行程改變,可能影響過去的大便習慣,再加上孩子可能不習慣學校廁所而影響排便意願。針對這樣的狀況,可以每天安排固定上廁所的時段,讓孩子能在不趕時間的狀態下好好排便。因為這個階段的許多孩子已經可以獨立上廁所,家長不一定能觀察到排便的狀況,建議可以多多主動關心孩子的排便頻率與型態。而飲食方面纖維、水分的足量攝取,依然是需要重視的。

飲食調整的相關建議
無論哪個年紀的孩子,都不可忽視足夠的纖維、水分攝取,高纖維水果包括西洋梨、黑棗、蔓越莓、水蜜桃,高纖維蔬菜包括花椰菜、胡蘿蔔、豆類,另菇類亦富含纖維。每日纖維建議攝取量是「年紀+5~10」克(例如:兩歲每日纖維建議攝取為7~12克),不須本末倒置,一味攝取特定食物,而忽略了營養的整體均衡,證據亦顯示纖維並不是越多越好,攝取過量沒有特別的益處。

何時須用藥治療?如何治療?
若飲食調整無法改善便秘,請及早至兒童胃腸科就醫評估,根據實證醫學統計,便秘的症狀出現超過三個月以後才就醫,未來完治所需的時間會大幅增長、成功率也會大幅降低,不建議以益生菌作為便秘的唯一治療,目前無任何實證醫學證據支持單純益生菌、益生質有相關治療效果。

必要時,醫師將使用軟便藥、瀉劑等藥物幫助治療便秘,一般視狀況1-4週回診一次,依照排便情形慢慢減藥,不可突然停藥。當孩子因便秘接受用藥,時常有家長擔心藥物是否安全?是否有依賴性?目前經常使用的一線用藥,即使在幼兒族群也是安全的,且依賴性極低,若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或依賴而自行減藥、停藥,可能反而讓病況反反覆覆,拉長成功治療所需的時間。更甚者,若不想用藥,僅靠觀察看長大是否能改善,當家長不得不同意接受治療時,恐怕完治所需的時間已被大幅拉長。便秘的治療仰賴家長配合、協助飲食調整,長期追蹤與調藥的耐心,並非一蹴可幾。

(本文出自《新肝寶貝》65期,由「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授權轉載)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