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的小凱是一個容易分心、好動的孩子。在學校上課時,小凱總是動來動去,無法靜坐,經常被教室外的聲音所吸引,盯著窗外發呆,有時會踢前座同學的椅子,或與同學傳紙條互相打鬧。甚至在老師不注意到的情況下離開教室,在校園閒晃。在家裡,小凱經常在做功課或吃飯時離開餐桌轉而去玩玩具,房間也總是一團亂,玩具和書本到處都是。儘管小凱的老師和爸媽經常責罵他,希望他能改善,但小凱總是只能短暫地保持安靜,很快又故態復萌。
文/陳玉蘭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傅中珮 輔仁大學醫學教育中心主任、職能治療系教授
善用策略提高專注力和學習潛能
針對像小凱這樣的孩童,我們可以使用下面的策略來提高他們的專注力和學習潛能:
1 減少環境中不必要的刺激:在安靜、獨立的空間進行學習,以減少干擾。
2 增強學習活動本身的刺激:如使用生動活潑的教材或電腦軟體教學。
3 指令簡潔清晰:以條列方式給予孩童指令,並請孩童重複指令,以確保孩童接受且理解完整指令。
4 學習或上課前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提供前庭、本體或觸覺刺激的活動,如盪鞦韆、溜滑梯、彈跳床、跳格子、攀爬牆、爬山洞、球池和沙坑中玩等。
5 讓孩童上課中途動一動:當孩童專注力渙散時,可以讓孩童站起來動一動,例如上台示範、幫忙發或收作業、幫忙擦黑板等。
6 培養固定且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固定時間進行靜態或學習活動。
7 逐步延長學習時間:一開始每天短時間進行靜態或學習活動,完成後立即給予正增強,如觀看卡通或食用水果等,並逐步增長活動或學習時間。
8 制定活動時間表:在課外時間,如假日或寒暑假,與孩童討論並訂定學習和遊戲活動的內容及時間,並且按照時間表進行。
9 確實完成每項活動:嚴格要求孩童完成每一項活動並整理使用過的物品。
10 分段進行長時間活動:將較長時間的活動或功課分段進行,以維持專注力。
11 間歇性監督:初期全程陪伴孩童做功課,待注意力增長時,則偶爾巡視並給予肯定的注視或肢體接觸,以維持注意力和動機。
12 提供適當難度的活動:確保孩童有成功的機會,並給予正向鼓勵;如遇困難,適度協助並要求完成。
13 忽略小動作:對於孩童的小動作不予理會,或讓孩童忙於其他事,則小動作自然會減少。
14 運用問題解決遊戲:利用「假如……你要怎麼辦?」的遊戲,幫助孩童計劃與解決問題。
若家長發現孩童的專注力不佳或學習困難,可以聯繫醫院或學校,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協助。職能治療師能夠透過個別化的評估、介入和諮詢,提升孩童的專注力、學習、遊戲品質和生活技能,幫助孩童在學業及日常生活中達到最佳表現。
(本文出自《新肝寶貝》68期,由「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