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發現,孩子某些時候情緒起伏會特別大,甚至因為一點小挫折就發脾氣?其實,這可能和他每天上床睡覺時間不固定有關。
編譯/江秀雪
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沒有睡好的孩子,脾氣就會很差,變得很難管教。美國賓州大學最新研究發現:不僅孩子的睡眠品質或長短很重要,維持一致的就寢時間也是一項很關鍵、能影響情緒和行為發展的因素。經實證,
在面臨壓力或必須和同學合作時,有固定就寢時間的孩子,往往比較能控管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表現穩定且不顯浮躁。
此研究是以143位6歲幼童為對象。一開始,研究人員會在孩子手腕上配戴監視裝置連續一個星期,記錄孩子上床睡覺時間、起床時間,及就寢後多久睡著、半夜有沒有醒來、每天總共睡幾個小時等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孩子的母親從孩子出生起,就接受回應式教養(responsive parenting)的訓練。回應式教養是指必須留意孩子的需求,並適時給予溫暖與關愛,這是一種雙向同步的互動回應。
以往研究認為「回應式教養」可以幫助孩子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並且能減少孩童過胖的傾向。
一個星期之後,研究人員先讓孩子自行選一個玩具,再把玩具放進一個玻璃箱,並鎖起來。接著,他們會提供給孩子一串鑰匙,讓他們嘗試「開箱」。孩子不知道的是,這串鑰匙沒有任何一把可以打開玩具箱。
過程中,研究人員會從旁觀察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與實際的行為表現,包括會不會自言自語「為什麼打不開?」或逐一嘗試每把鑰匙,還是會因為打不開就直接放棄、把整串鑰匙丟掉。4分鐘之後,研究人員才會回到現場、給孩子正確鑰匙,讓他們打開玩具箱、玩玩具。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會讓孩子和他們的爸媽合作裝飾一個相框,觀察他們是否有耐心和爸媽一起完成任務,活動中若能參與、分享和合作,就被認為是親社會的。要是出現把相框弄壞、和父母頂嘴等表現,就被認為是反社會的行為。
最後,研究人員把手腕配戴裝置量測到的數據,和孩子在特定任務中的表現進行比對,以了解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結果顯示,當周就寢時間每天差距20分鐘以內的孩子,比起間隔多達2個小時的孩子,有更良好的情緒控管能力。也就是說,
就寢時間變化越大的孩子,他的情緒調節與行為控管能力就越差。
總之,讓孩子有固定的上床就寢時間,對他們日後情緒發展和行為表現比較好。即使父母上夜班,還是能想辦法讓孩子有固定作息。
專家也提醒,為孩子訂下明確作息規則之外,仍須搭配回應式教養的態度,跟孩子有溫暖互動、照顧到孩子的需求,才能教養出身心都健康的孩子。
資料來源/
Penn 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