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看教養】如何防止孩子的暴力傾向!

近年來,世界各地校園暴力與青少年攻擊行為頻傳,實在令人憂心。當社會一再追問「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科學研究提醒我們,有些行為的影響根源,其實就在身邊悄悄發生。

文/洪蘭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在美國舊金山機場的候機室,一位坐在我旁邊的老太太對我正在閱讀的中文書很感興趣,問我方塊字的組合法。她是位退休的老師,很關心教育,談起199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Columbine高中校園屠殺事件,當時她正在該校任教。該學區原本每年只有2到3件校園暴力事件,但在媒體大肆報導後,短短50天內就高達350件。她說,絕不可輕忽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孩子的大腦會記住螢幕上的暴力

這個說法是有科學支持的。紐約曾經做過一個近千名學童22年長期追蹤的調查研究,發現童年看暴力電視節目的頻率,跟十年後成為高中生時的攻擊性與反社會行為相關,再追蹤到30歲時,更發現跟他們的犯罪行為有相關。另一項研究是看在媒體暴力下長大的6到9歲孩子,15年後,到他們21到25歲時的行為,結果發現媒體報導和暴力及攻擊性有高相關。

目前神經犯罪學的研究沒有找到暴力的遺傳因子,但卻反覆觀察到「模仿」的痕跡。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它的機制是鏡像神經元,實驗者已發現,在核磁共振中,想像做某件事跟實際動手做這件事在大腦中活化的是同一條神經迴路。因此父母一定要監督孩子玩的電玩和看的電視節目,不可因害怕孩子生氣而妥協,尤其現在已知電玩暴力和攻擊性之間的相關遠大於肺癌和抽煙,也大於鈣質和骨質疏鬆,或石棉跟癌症的相關。
 

孕期菸害,也可能寫進孩子的大腦

說到抽煙,很多人不知道懷孕時抽煙(包括二手煙)對孩子大腦的傷害。抽煙所產生的尼古丁是神經毒,它會使血管收縮,減少子宮的血流量,這便減少了胎兒神經元發展所需的養分和氧氣,使大腦因缺氧而受損。這些孩子頭圍較小,與暴力行為的出現有關的眼框皮質和內額葉迴較薄。這些孩子會有選擇性注意,記憶和處理語言訊息慢的問題。

美國研究發現,如果孕婦一天抽10根煙,孩子罹患行為規範障礙症(conduct disorder)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4倍;若抽20根,成為暴力犯的機率也明顯上升。芬蘭一項追蹤近6000名男嬰的研究則發現,母親孕期抽煙的孩子,未來有犯罪紀錄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倍。到了26歲,不僅暴力犯罪比例升高,且重複入獄的機率也顯著增加,這與神經系統的發育異常有關。

因為尼古丁會干擾正腎上腺素與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導致這些孩子生理反應偏低,如膚電反應微弱、靜態心跳緩慢,這些都被視為未來反社會行為的生理指標(bench marks)。另外,當胎兒接觸到香煙時,他的交感神經系統會被抑制,也使他長大後老是要追求冒險和衝動行為來滿足感官刺激的需求。
 

營養不良可能留下長遠的行為影響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風險因素是孕期營養不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1944至45年阿姆斯特丹的飢荒事件(Amsterdam hunger winter)。當年母親挨餓生下的孩子,在1963年要當兵前接受精神檢查,發現他們有反社會人格的機率是其他人的2.5倍,尤其是在懷孕頭六個月遭到食物短缺的孩子。

研究者推論說,營養不良會導致胎兒神經發育不全、智商下降與認知功能受損,而這些因素會削弱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與道德判斷能力,增加日後出現攻擊或反社會行為的風險。
 

科技放大影響,父母的引導更關鍵

現代社會整體來說,生活品質比過去好太多,反而是暴力新聞沒有隨著文明的進步、生活水準的提升而減少。也就是說,我們衣食足了卻沒有產生知榮辱的現象。這和網路的無遠弗屆,使青少年競相模仿「可以上電視15秒」的惡行為有關。

Columbine事件發生時,還沒有手機,只有電玩遊戲而已。現在3C產品這麼普遍,孩子可以輕易看到許多媒體內容與網路訊息,真是不敢想像放任孩子不管的後果會是怎樣。

科技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父母親請妥善操控它。在教養之路上,父母陪伴的責任無法取代;一定要給孩子適當的監督,及早為孩子的大腦築起保護網。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