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追求完美和社群評比,壓力造成身心倦怠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試圖做到「完美」的壓力,會對父母和孩子產生不健康的影響。尤其很多父母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其他家庭的貼文或影片,很容易落入比較,追逐成就感,對自己和孩子都產生過高的期待。
 


編譯/江秀雪

社會上總給父母許多壓力,要照顧好孩子、教育好孩子,這種「成就感的文化」會讓父母產生身心俱疲的倦怠感,不僅壓力上升,焦慮、憂鬱感也跟著起伏;而小孩也會遭遇相同的困擾。
 
小心!父母的教養倦怠感會影響孩子
從2023年6月15日到7月28日,700多名家長參與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問卷調查,發現57%的父母對教養產生過度疲累感,壓力來自內在和外在雙重的期待,不論是否自認為是好父母,都覺得做什麼都會被批評,包括:什麼時候該跟孩子玩?跟配偶的關係是否變差?家裡有沒有維持整潔?等等。

調查發現,父母如果跟孩子有比較多自由玩樂的時間,比較少建構式的課外活動,小孩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憂鬱、強迫症、過動或是雙重情緒障礙的心理問題,就比較少。

家長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會嚴重影響孩子,如果孩子原本就有心理偏差,父母就比較會對孩子採用污辱、批判、叫罵、甚至毆打等教養方式;小孩心理問題越多,父母問卷回答也顯示:本身越耗竭,越會對孩子嚴厲管教。
研究人員認為,社群媒體讓問題更嚴重,讓父母覺得會被批評,或是產生「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做得比我好」這樣的比較心態,更容易互相評比父母和孩子的成就,這種「成就感的文化」,讓人身心俱疲。
 
善用正面教養,愛自己才能愛孩子
這份研究的前身是COVID-19疫情後2022年的研究,研究人員讓父母依照自我認為的疲累點數和「正面教養」指標來幫助他們改善情況:用愛來取代懲罰,用溫暖來引導孩子;如此讓父母跟孩子的情感更深入,比方更多地傾聽、正面思考、調整期待、重設事情的優先順序,例如,寧願房子不用打掃得那麼乾淨,而是有更多時間陪孩子去散步。

總之,父母自己的情緒很重要,自己太疲累便無法照顧好家人;父母應該要練習愛自己,做好自我照顧,孩子才會看到自我照顧的價值,這是一種漣漪效應。

資料來源/Ohio State University Wexner Medical Center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