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中看見孩子

感謝熱情回填遊戲問卷的10,000位家長,讓我們更了解台灣2-8 歲孩子居家遊戲與親子共玩的現況,也幫助我們知悉現下孩子的發展和父母的期待。秉持信誼40 多年來以幼兒為本位、以發展為基底的主張,我們將提供特刊索取、專家講堂等實用的育兒支持,持續與你一同前行。

萬人調查揭密.完整專題▶️每個孩子都是玩咖!解讀2-8歲遊戲行為的發展密碼

文/張杏如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記得孩子才初生的模樣嗎?躺在嬰兒床上的小小孩是如此稚嫩,他對著你微笑、踢腿,舞動身體,是愛的呼喚,也在邀請你「和我玩、和我玩嘛」。可愛的模樣,讓你忍不住逗他玩。但到底是他逗你,還是你逗他呢?這就是親子共玩的開始。
 

我想玩 開心的玩

你不是陪孩子玩、而是「愉悅的,主動自發的」一起玩。你和孩子互相唱和、一起同樂,這就是遊戲。所以,遊戲基本上,一定是「我想玩,我要開心的玩」。看似無意義的逗弄,其實有我們看不見的意義,孩子正在學習捕捉你的語音,在學習建立與外在世界的連結。豐富的語言環境是孩子學習語言的基礎,良好、親密的親子關係奠定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
 

自己玩 自得其樂的玩

一眨眼,孩子就會翻身、會坐了。 他吸手指、玩自己的腳,翻身、坐起來,身體成了他探索、發現的遊戲和玩具。媽媽的味道、聲音,奶的甜香,眼睛搜尋著光和聲音,想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孩子的生存本能。這時候的孩子雖然處處要依賴父母(照顧者),但他會自己玩,自得其樂,用感官和有限的肢體動作,探索自己和周圍的小世界,而良性的親子互動是最好的養分。抱他、安撫他,和他說話、給他唱歌,和他玩簡單的遊戲,像躲貓貓、拍拍手,或敲敲打打的玩具、簡單的故事都符合愉悅而有意義的共玩遊戲。

舉例來說,躲貓貓無形中讓孩子了解「看不見不表示消失了或不存在」的物體恆存概念。拍手不只有動作協調,也是聲音、節奏的練習。扶著床的嬰兒會把玩具丟出來,想方設法等著你把它撿起來,再丟出去,撿起來,一遍又一遍,很執著。他是太無聊嗎?是整人取樂嗎?那就是他的遊戲。是無意義的行為嗎?不是。他還不會說話,也還不能自己移動身體,但他在這樣的限制下,努力著,在遊戲中學習,建構概念也認識世界。簡單的遊戲孩子卻百玩不厭,是他需要反覆練習、確認,需要在熟悉中學習預測、學習秩序。看不見的學習和發展正在發生。
 

探索 探索 走向世界

孩子的成長是作父母每天的驚奇,很快的,他會爬了,甚至蹣跚學步了,探索的範圍也向外推進了。他喜歡會動的東西如滾動的球、會跑的玩具車。追逐是他的最愛,也是他可以自由移動身體的宣示。他會堆簡單的積木,尤其享受堆高然後推倒的樂趣。他會把小椅子從這一頭搬到那一頭,來來回回、反反覆覆。自己把東西移動,享受著自我控制的樂趣。往復的過程中也建構空間的概念,看似徒勞無功的事,卻有你我看不見的意義。玩就是探索自己、探索世界。

這個時候的孩子,除了疼愛他的父母,他也可以自己玩,自得其樂。如果你給他一些會動的玩具或按壓就會發聲的書;簡單的積木,都可以給他很大的樂趣。即使你給他找了年齡相近的玩伴,他也許會觀看別人和其他的玩具,但兩個人像兩條平行線,在一起又不在一起,不要強迫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有伴,但各玩各的,各有一片天。
 

朋友 朋友 我要和你玩

接下來,玩伴開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絕大多數的三歲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家雖然是孩子永遠可以回歸的安全堡壘,但孩子終究要走向獨立之路,他需要進入真實的社會。

進幼兒園就是進入一個相對友善的練習場,學習做一個社會人。比如學會排隊、學會等待、輪流,學會尊重別人的物權等社會規範。但學會交朋友,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不是等閒的事。孩子進入一個新團體,自己不是那個父母的唯一,而是要和許多同齡的孩子和平相處,「沒有人要和我玩」;「為什麼他不和我玩?」將是他最大的煩惱,這時候的他,不只想玩,更想和別人一起玩。孩子需要好的學習環境,開始他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慎選幼兒園也因此是父母重要的課題。

一個好的幼兒園,除了要有安全且適合孩子的設施,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給環境注入了溫度、生氣和活力。在家自然是父母,在幼兒園就是老師和朋友。老師要喜歡孩子,要了解、尊重孩子。孩子不再是家裡的唯一,對老師來說,每個孩子都是唯一,但同時也是其中之一。孩子可能會因為老師關心別的孩子而吃醋。也可能因為父母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而生氣、失落。朋友一起遊戲難免有摩擦、紛爭,孩子得在一次次的過程中,學習與人相處之道,這是人生的必修課。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則是幫助孩子度過這段轉折期最重要的力量,但千萬不要輕易出頭,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老師和父母如果能順著事件的狀況,隨機引導是最好的機會教育。
 

多元玩法 多元智能

四、五歲也就是孩子中、大班的時候,是孩子相對穩定的階段,環境適應了,生活自理能力相對成熟了,也交到朋友了,這時候的孩子,會盡情的享受和同學一起遊戲的時光,到學校就是去和朋友玩。現在幼兒園學習遊戲化已是普遍的共識,除了老師帶的團體活動外,孩子會有自由的時間,可以自己看書、玩益智玩具,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編織、畫畫,三三兩兩玩桌遊,更可以和很多同學一起用積木蓋城堡、做迷宮。遊戲的形式非常多元。這些遊戲同樣都隱含著概念的建構、技藝的培養和待人處事能力的學習。

在社會化上,老師會陪孩子走進社區,比如去商店買東西、去郵局寄信等。孩子的扮演遊戲也從煮飯、照顧小寶寶等家庭活動,因為活動範圍擴大,生活經驗增長,而有看醫生、買賣東西,買車票坐車出遊等。孩子在扮演中模仿社會的各個角色,強化社會認知的能力,為未來出社會作準備。從幼兒園或遊戲場的觀察,遊戲的選擇,有個別差異,但男孩女孩的興趣分化並不明顯。

透過遊戲我們看見孩子。有的粗枝大葉,有的小心謹慎;有的一切隨性,有的堅持到底。這沒有好壞、對錯,只是不同。我們在遊戲中看見孩子,看見孩子的個別差異、不同的興趣和強項,因材施教。雖然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找朋友一起遊戲,但合作而不分工。雖然玩遊戲難免會遇到困難,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感到挫折、退卻,但朋友之間會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甚至出手相助。
 

小冒險 大遊戲

這個時候的孩子精力充沛,無論家庭或幼兒園都應該給孩子運動和走向大自然的機會,提供孩子小小的冒險活動。運動不只鍛練身體,也強化耐力、堅持力和面對挑戰的韌性。運動同時也讓孩子釋放多餘的精力,穩定情緒、感到放鬆、快樂。拋接球、氣球傘,騎小腳踏車,都是很好的運動遊戲。幼兒園或公園裡常見的滑梯、攀爬架、鞦韆都是隨處可見的遊戲器材。如果有朋友一起玩,孩子會玩得更開心。研究也證明運動後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很多研究「幸福感」的專家都指出接觸大自然會讓我們感到幸福,尤其對生長在都市公寓裡的孩子,需要抬頭仰望大樹,看到藍天白雲,讓小腳丫踩在泥土上,聞到青草的味道,看蜻蜓飛,看春天剛剛冒出的新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遊戲場,千變萬化,提供感官、肢體動作、自然生態、人文地理各種經驗,滋養我們的身心靈。一點點的冒險會帶來無窮的樂趣。

幼兒園畢業了,離開相處三年的老師和朋友,經歷人生第一次的告別,孩子也將重新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和學習方式。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那條線,是制度畫出的一刀切,但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是連續的。我們不能指望孩子進了小學,就在一夕間長大。進小學前的暑假父母一方面要讓孩子盡情遊戲,一方面要幫助孩子了解和適應小學的作息和規矩。能聽得懂指令、會遵守規範,孩子就能自在地適應新的校園生活。預祝我們的孩子都有一個快樂童年。

過去我們總把讀書和玩視為對立的兩件事。讀書就是認真學習,玩就是浪費光陰。但對孩子來說,玩的相反是不玩,玩的相反不是不好玩。歷來所有的學者,無論是心理學家或教育學家都一致認為孩子的遊戲就是孩子的學習。

簡言之,遊戲是孩子內在成長的需求,是孩子完成發展任務的途徑。愉悅的主動參與並且得到快樂的遊戲,是孩子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因為喜歡,而主動、專注,願意不斷嘗試、解決問題,不怕失敗、不怕挫折。這些都是孩子人生旅途必備的能力。建議父母和孩子玩時,也要全心投入,不是陪他玩,更不要敷衍他,而是一起玩,並且真正和他在一起,共享遊戲的樂趣。

讓我們永遠記住:遊戲是孩子的正經事。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