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韌性大腦:神經科學家爸爸的觀察筆記

「別再玩了,快寫功課!」這句話幾乎是現代家庭中最常聽見的日常對話。然而,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玩」不只是放鬆,更是孩子大腦發展的重要工程,特別是在執行功能、情緒調節與動機系統這三大面向上,遊戲的角色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關鍵。

萬人調查揭密.完整專題▶️每個孩子都是玩咖!解讀2-8歲遊戲行為的發展密碼

文/謝伯讓(臺大心理系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
 

大腦在遊戲中練功:從假裝到控制

許多研究都顯示,自由遊戲能有效刺激執行功能的發展。執行功能是一組與前額葉密切相關的認知能力,包括工作記憶、認知彈性與抑制控制,這些功能在學齡前與學齡初期快速發展,會影響未來的學習、自律與社交表現。舉例來說,當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時,他們需要記得角色設定(工作記憶)、在情境切換時保持角色邏輯(認知彈性),還要壓抑現實反應(明知道那不是飯,卻要假裝好吃),這些都是執行功能的實際應用。

2013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戴蒙德(Adele Diamond)曾在文獻回顧中指出,無論是結構化遊戲,還是自發性角色扮演,都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前額葉功能發展,效果比傳統的填鴨式學習還好。同時,遊戲中的輪流、等待、遵守規則等情境,也都在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與行為控制能力。

我曾經觀察自己的孩子和鄰居一起玩「超人與壞人」遊戲,一邊要演壞人、被打不能生氣,一邊還要記得劇情順序與輪流出招,看起來只是在打打鬧鬧,其實大腦前額葉正忙個不停地整合與運作!
 

遊戲是安全的試煉場: 練習情緒與共情

情緒調節是一項複雜的能力,需要大腦中杏仁核、前額葉皮質與扣帶皮質等區域的協作。遊戲提供孩子一個沒有現實風險的環境,讓他們在互動中學習面對情緒、表達感受,甚至從他人的角度思考。

當孩子在遊戲中輸掉比賽、玩具被搶走,或被踢出隊伍時,他們可能會生氣、難過,甚至感覺被排擠。但因為知道這只是遊戲,這些經驗反而成為一種「安全的情緒練習」。研究也發現,經常參與合作性遊戲的孩子,其情緒辨識與表達能力會比缺乏遊戲經驗的孩子更成熟。

我也在我的孩子身上,看過社交練習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和朋友玩球時不小心被絆倒,一開始他非常生氣,踢走球並和朋友吵架。但經過溝通後,他學會說:「我被絆倒很不舒服,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幾周後,他在另一場遊戲中主動對朋友說:「你應該是不小心撞到我的,沒關係,我們繼續玩吧。」這樣的調節力,我相信不是靠說教得來的,而是在一次次的遊戲中慢慢累積出來的。

從腦科學來看,正向情緒會活化大腦中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與我們對情緒的主觀評價相關,杜克大學就有研究指出,這個區域在調節情緒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根據美國西奈山醫學院森下博文(Hirofumi Morishita)團隊 2020 年在《自然神經科學》發表的研究,小鼠如果在幼年經歷社交孤立,其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神經元的發育會受影響,進而出現社交行為障礙。當研究者以神經刺激技術活化這些神經元後,小鼠的社交行為有所改善,顯示這個腦區與人際互動高度相關。
 

從「我想玩」到「我想學」:動機系統在運作

動機系統與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伏隔核與額葉有關,主導著我們的學習慾望、好奇心與目標追求,而「玩」正是這套系統的天然引擎。

自發性遊戲會釋放多巴胺,帶來「好玩」與「成就感」的體驗。這種內在酬賞促進孩子重複參與挑戰性活動,進而建立長期的學習動機。許多研究也指出,當學習內容結合遊戲元素,孩子的學習參與度與持久性會顯著提升,這正是「遊戲式學習」的神經基礎。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主選擇遊戲內容,會刺激「自我決定感」,進而強化記憶與學習的動力。相反地,當孩子被迫從事無趣、無意義的任務時,這套動機系統反而會被抑制,甚至出現逃避或抗拒。

我的孩子曾經很抗拒每天練習注音符號,對中文學習也興趣缺缺。後來我改變方式,讓他在搜尋自己想要的資訊(像是球鞋或遊戲攻略)時,自己透過鍵盤輸入注音拼字。當他發現注音能在生活中派上用場,他的學習意願明顯提升,也開始主動練習。這不只是技巧的改變,更是從尊重孩子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出發,讓學習動機真正從內在被啟動。
 

給孩子多一點「玩」的時間

在節奏快速、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常常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卻忽略了「玩」才是大腦發展最自然的方式。

透過遊戲,孩子學會如何計畫與執行任務(執行功能)、處理情緒與建立關係(情緒調節),並點燃持續探索世界的內在火種(動機系統)。作為父親,我希望我們能給孩子更多時間去「玩」,少一些提早補習與刷題的焦慮。因為從神經迴路的成長到人格的建構,真正讓一個人準備好面對未來世界的,不是提早學會九九乘法,而是曾經在沙坑中輸過、笑過、合作過,也從失敗中長出韌性與好奇心的那個「玩」的自己。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