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好關係:從遊戲中學交朋友

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孩子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少。根據信誼的調查,許多家長普遍擔心孩子缺乏社交對象,或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因此,遊戲在人際學習中的角色更加重要,也需要爸媽適時的引導與陪伴。

萬人調查揭密.完整專題▶️每個孩子都是玩咖!解讀2-8歲遊戲行為的發展密碼

文/林欣慧∣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教育與健康學院教授
 
朋友是玩伴,更是學習對象
從3歲起,孩子逐漸對周遭的人產生興趣,喜歡和年紀相近的孩子一起玩。他們所謂的「朋友」,可能只是坐在身旁,或今天一起搭過積木的同伴。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對「朋友」的理解也逐漸改變。到了幼稚園大班,他們開始懂得朋友之間的特殊情誼,會因為共同的興趣而建立深厚的連結。

同儕關係與兒童整體的發展密切相關。朋友不僅是玩伴,同時也幫助孩子滿足其他的需求。透過與朋友交往的過程,孩子學會一些待人處事的態度及方法。例如怎樣加入新團體、結交新朋友、參與團體、與人共事,及如何面對競爭與衝突。友誼還有助於孩子的自我探索,情緒和社會性的成長,及道德的發展。

雖然孩子可以從與父母、老師或其他大人的互動中,學得一些經驗,但是成人與兒童的關係,通常是上對下的方式,成人具有較多的權威,孩子多半是服從和聽令行事。孩子與同儕之間則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能提供更多的機會練習協調及自主。
 
擁有好朋友,生活才快樂
上學以後的孩子,每周大約花40個小時跟同學在一起。友誼能滋養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感到快樂。研究發現,有穩定朋友的孩子,不僅更樂於上學,也在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上更成熟。

據Gary W. Ladd等人發表於《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指出:在學齡前就擁有穩定友誼的兒童,進入小學後更能適應學校生活,展現出較高的社交能力,較少出現行為問題,在學業成就上也表現更佳。這項研究強調,早期的友誼能有效預測孩子的長期發展。相反地,被孤立或遭同儕排斥的孩子,可能會感到孤單、缺乏自信,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多多參與團體活動
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結交朋友呢?最好的方式是從參與團體活動開始,例如一群人一起打球、玩遊戲,化解因陌生所產生的尷尬,讓彼此有機會認識對方。大多數孩子知道建立友誼需要時間,他們有信心也願意配合對方的步調,慢慢成為朋友。

想讓孩子有機會跟別人相處,可讓孩子邀小朋友到家裡來玩,盡可能讓他們有真正的互動。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堆積木、扮家家酒。儘量避免讓孩子玩電玩或網路遊戲,因為這些遊戲,往往讓孩子沉溺於反射動作,並且過度在乎輸贏,彼此之間反而沒有真正的互動。
 
培養孩子具備好人緣的特質
人緣好、受歡迎的孩子,通常具有較多正向的人格特質,例如:富同理心、懂得關照別人、尊重別人的看法、接納不同的意見、支持他人決定、不惡意批評,能夠跟別人合作、誠實、忠誠、負責及幽默。孩子不一定要具備上述每一項特質,但是多具備幾項這樣的特質,會更容易結交朋友。

爸媽如果想知道自己孩子與同儕的關係,平時應多和孩子聊天,互相溝通。也可以多觀察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情形。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被人喜愛、哪些是不受歡迎的。如果發現負面的行為時,應私下和孩子討論,讓孩子了解對方的感受,也引導他想想如何用正面的態度來回應類似的狀況。

許多孩子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始。爸媽可以在家練習角色扮演,例如教孩子說:「我叫小華,我喜歡畫畫。你呢?」也可以設計一些「交朋友的開場白」或「分享話題小卡」,幫助他熟悉情境,更有勇氣在真實場合中跨出第一步。
 
遊戲,是交朋友的最佳起點
社交能力不是一蹴可幾,累積正向的互動經驗,將是孩子邁向穩定人際與快樂生活的根本。在一次次的共玩中,孩子逐漸學會與人互動,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社交能力與信心。

最後要提醒的是,不同年齡孩子的遊戲方式差異很大,父母可參考知名學者Mildred Parten Newhall的兒童遊戲理論與分類,先理解孩子所處的遊戲發展階段,將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透過遊戲,順利結交好朋友。
 

幼兒遊戲行為發展

年齡 友伴遊戲行為特徵
1~2歲 經常出現「不參與行為」,很顯然對友伴遊戲沒有興趣,有時會基於好奇才去注意一下。
2~3歲 較常出現「旁觀者行為」(看別人玩,卻不加入),或是「平行遊戲」(一起玩類似的玩具,卻是各玩各的),對友伴遊戲仍不太感興趣。
3~4歲 開始對友伴產生好奇,也願意跟他人分享與互動,經常出現「聯合遊戲」,不過,在一起僅是共同遊戲,彼此毫無組織與分工可言。
4~6歲 進入「合作遊戲」的階段,會邀請同伴一起玩扮演或建構遊戲,其中有明確的分工、合作性的遊戲特徵,也會要求友伴遵守規範。
6歲以上 小學以後,喜歡有明確規則的團體遊戲、或是自訂規則,具有志同道合、有共同興趣的遊戲友伴,會逐漸成為好朋友。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