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玩過程中,當孩子依賴、不認輸或坐不住,常讓大人感到挫折,但是這些行為背後往往藏著孩子重要的發展訊號。透過專家解析三種遊戲情境,讀懂孩子的行為密碼,找到更有耐心與智慧的陪伴方式!
文/莊雅婷(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4歲的小恩正在玩60片拼圖,原本興致勃勃,幾分鐘後就皺起眉頭說:「媽媽,我不會,你來幫我啦!」媽媽幫忙找了一塊,他就繼續賴著媽媽:「你找比較快……」
「想要大人幫忙」,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應,但若超過3歲仍經常出現類似行為,背後可能反映孩子害怕失敗、渴望陪伴、缺乏信心等狀態。當遇到困難,正是培養孩子自主性、解決問題能力的時機。家長可以這樣做:
● 給予專注的眼神接觸與同理回應:
請先暫停手邊的事情,溫和地說:「我看到你有點卡住了,我陪你一起想辦法。」也可以幫孩子說出感受:「60片拼圖真的有點難喔,我們需要想一想!」
● 重新嘗試、觀察線索,肯定孩子的「努力過程」:
可以告訴孩子:「玩拼圖要像小偵探一樣尋找線索,你再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合的拼圖」。也可以趁機鼓勵:「哇,你發現要看顏色、線條能不能連在一起,你的觀察力很好喔!」
● 放慢腳步,享受和孩子一起「卡關」:
遊戲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自己東試試、西想想的探索過程,而非一味追求完美或速度。當孩子玩到卡關、眉頭深鎖時,父母請先別急著出手相救,試著鼓勵孩子自己動動手、想一想,給他們自己解決的空間。
「我不玩了!不公平!」「嗚……我不要輸……」孩子因為輸掉遊戲而情緒潰堤,常讓父母既心疼又無奈,甚至有時會被激怒。是不是應該「故意」輸給他,讓孩子開心些呢?
在乎輸贏,其實是孩子的一種成長表現,反映了發展過程中的競爭意識以及自我要求。對孩子來說,贏得遊戲往往能直接帶來「我很棒」的感覺,相反的,輸了就會出現「很丟臉,自己很笨!」的感覺。另一方面,爸媽本身也常在不自覺中透露出想贏的執著。
由此可見,孩子並非無理取鬧,而是在學習如何面對「期望落空」和「不如人」的複雜情緒。面對這些情況,父母可以試試以下方式:
● 溫柔接住情緒,不急著說教:
以陪伴取代批評,給孩子一個擁抱,溫柔地說::「你真的很想贏,輸了讓你好難過、好生氣,我懂。」這樣的回應傳遞了理解,也讓孩子感受到情緒是可以被接納的。
● 肯定孩子的努力,強調過程的樂趣:
試著將注意力從輸贏「結果」轉回遊戲「歷程」。例如:「不管輸贏,我注意到你剛剛出牌的速度好快,你越來越熟練這個遊戲的技巧囉!」
● 強調「有輸有贏,才好玩」的觀念:
當家長自己在遊戲中輸了,可以用輕鬆的語氣說:「哎呀,我輸了~有輸有贏才好玩嘛!」讓孩子感受到輸贏都是遊戲的一部分,也傳遞「輸了,不等於我不好」的訊息。
● 將「輸」轉化成「心理韌性」的學習契機:
「心理韌性」是一種面對壓力的心理復原能力,遊戲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的絕佳機會。等孩子情緒稍微平穩之後,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就是因為有時候會輸,所以贏的時候才會特別開心啊!」或是:「如果每次都是你贏,輸的那個人是不是也會覺得很難過?」這樣的提問,不但幫助孩子理解輸贏同時存在的意義,也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與其為了避免挫折而刻意製造「全勝」情境,不如陪孩子練習在輸贏中調節情緒、欣賞努力的過程,並培養出「沒關係,再來一次!」的韌性與勇氣──這才是他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最珍貴的內在資源。
這些看似「不專心」的動作,有時反而幫助孩子維持注意力與穩定情緒,讓大腦清醒地投入當下的遊戲或任務。再者,有些孩子天生需要比較多的前庭覺刺激,像是盪鞦韆、旋轉、跳躍等,很可能是身體在尋求這些前庭覺或本體覺的刺激,藉此讓自己感覺更踏實、穩定。
此外,外在環境的干擾,如聲音太嘈雜、燈光太亮,或者是遊戲缺乏挑戰性,或難度太高、難以投入,都會影響孩子遊戲專注力。當我們更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動不停」的原因後,父母可以試著這樣做:
● 清楚設限,引導行為:
遊戲之前,先和孩子一起說明清楚的規則,例如:「我們先玩完積木,然後再去跑跳。」或「坐不住也沒關係,你可以站起來玩。」當家長觀察到孩子有衝動的行為時,可以適時設限,陪伴他練習延遲滿足或轉換注意力,幫助孩子逐步建立情緒調節與行為控制的能力。
● 安排節奏明確、可預測的活動:
孩子坐不住時,可以進行一些節奏明快的唱跳遊戲、輪流合作的接力遊戲,或是設計「任務卡」,都是讓孩子感受到掌控感的好方式。這樣的身體動作可以幫助孩子適度釋放累積的能量,提升專注力的持續度。
● 細心觀察,是否需要專業評估:
如果上述策略效果有限,就需要更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出現以下情況:
1.在活動中難以持續專注,常跳躍式地換玩具或任務,無法完成一件事情;
2.經常打斷別人說話,難以輪流,無法遵守遊戲規則;
3.在學校或活動中,因衝動行為頻繁被老師提醒,甚至影響同儕互動;
4.衝動或過動的行為已明顯影響孩子的學習、社交及日常生活。
若是經常出現上述狀況,建議可尋求兒童心理師或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評估。及早介入,能幫助孩子更順利適應學習環境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