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聽過「一孕傻三年」的傳聞,因而對生育卻步?別再擔心了!最新科學研究證實,懷孕確實會改變大腦,但這絕非退化,而是讓你的大腦在社會認知、情緒調控、學習適應等方面更加成熟和有效率。
文/洪蘭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懷孕大腦「重啟」進化:像青春期一樣,卻影響更深
兩位在大學任教的學生連袂來問我,目前在新手媽媽間傳的沸沸揚揚的懷孕會改變大腦,使大腦變笨究竟是真的,還是以訛傳訛不可信?她們都年過三十,有生育壓力,但又擔心懷孕會防礙正在起步的事業。
懷孕的確會改變大腦,實驗發現母親的大腦灰質(神經元)會發生變化,神經突觸和神經迴路會全部重組,這些會改變母親對別人行為的解讀和反應,以及對自己情緒的調控。
懷孕就像青春期一樣,大腦會因荷爾蒙的大量湧出而改變。有研究比較25名懷孕前後的媽媽和25名青春期的少女,結果發現這兩組大腦結構的改變非常相似:兩組的皮質都有扁平的現象,皮質的溝槽都有加大的情況,兩組大腦體積減少的總量相等,形狀也相似,只不過母親大腦結構的改變可能持續多年,甚至在孩子長大後,仍然在變,而青春期的大腦在荷爾蒙下降後,便穩定了。
荷爾蒙總動員:催生母性本能與升級大腦的秘密
荷爾蒙的作用非常大:懷孕時,黃體脂酮(progesterone)的濃度可以增加到平常的15倍(但在陣痛開始時會急劇下降)。雌激素(estrogen)上升更是厲害,其中的雌二醇(estradiol)在懷孕後期可以上升到原來的300倍。黃體脂酮使子宮壁變厚,軟化其他組織,為懷孕和哺乳做準備;鬆弛素(relaxin)放鬆韌帶,使骨盆擴張,讓嬰兒能從窄小的陰道中通過;催乳激素(Prolactin)是製造乳汁的荷爾蒙,催產素(oxytocin)在產前會大量湧出,強化親子聯結,雌激性的分泌會使血液中的蛋白質,就是「皮質類固醇結合球蛋白」(corticosteroid-binding globulin)增加,它可以跟可體松(cortisol)結合,減少它在母體細胞中的吸收,確保孕婦不會受到高濃度可體松的不良影響。可體松是壓力荷爾蒙,會危害大腦的發育。
洛克斐勒大學的神經內分泌學家(neuroendocrinology)B. McEwen發現老鼠的海馬迴中有皮質酮(corticosterone)受體,這是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的主要成份,跟人類可體松的成份相似。皮質酮會影響神經可塑性,當大腦對壓力反應失調,就會產生嚴重的神經與心理健康問題。
大自然知道可體松的壞處,但胎兒又需可體松來使他得到更多的葡萄糖,幫助他生長,所以大自然使可體松會穿越胎盤,但不會對胎兒的大腦造成傷害,因為胎盤可以把過高濃度的可體松轉換成非活性的狀態。
可體松可幫助生產時子宮的縮和乳汁的分泌,還會驅使新手父母去注意新生兒的需求,確保新生兒的生存。實驗發現可體松濃度高的新手媽媽更容易撫摸孩子、親吻孩子、對嬰兒哭聲做出較敏感的反應,在嬰兒剛出生全家手忙腳亂時,可以加速學習。皮質酮還會將早期的照顧經驗塑造成「母親的記憶」(maternal memory),使母鼠在與牠的幼鼠分離後,還可以辨識幼鼠。可體松通常在產後三個月就降到正常濃度,當高濃度的可體松好處消失後,就沒有必要再保留它了。
至於大腦改變是否持久,下面是一個25對夫婦,5年長期掃瞄大腦的發現。
生孩子讓「情商」與「洞察力」更上一層樓
實驗者發現新手媽媽懷孕前後的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大腦部位灰質減少了很多,減少的程度可以讓電腦依此來判斷出這個人有沒有生育過。
他們給新手媽媽看自己的和別人的寶寶相片,結果發現在看自己寶寶時,新手媽媽大腦有幾處顯現出強烈的神經反應,而這個地方也好是懷孕時失去最多灰質的區域。研究者分析腹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報酬網路時,發現伏隔核灰質減少較多的新手母親在看到自己寶寶照片時,反而會出現更強的反應,表示社會大腦結構的適應和精緻化,細胞的減少本來表示功能的下降,但是這些母親大腦顯現出來的社會認知功能的上升是這些能力的成熟,是熟能生巧,以一當十的結果,所以沒有一孕笨三年這回事。
研究發現在當了媽媽兩年後,原先減少的灰質區情況依舊;六年後,再請她們回來接受掃瞄時,這些變化仍然顯著,因此懷孕引起的大腦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其實大腦本來就會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內在神經迴路,因為人要順應自然才能生存,因此大腦因懷孕、生產、為人母,而改變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
勇敢追夢,育兒也能是妳成功的墊腳石
居里夫人不曾因為她有二個女兒而少拿諾貝爾獎,吳健雄也沒有因為生了兒子而對物理學少了貢獻。人要有勇氣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才不會有遺憾。
編者按:信誼基金出版社最近出版一本好書《母親的大腦:揭開「媽媽腦」的科學真相》, 對本文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閱讀此書。
《母親的大腦》不是一本教你育兒技巧的工具書,
而是一本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書,
幫你看懂這些改變的原因與意義。
透過這本書,你將明白:
照顧孩子,並非失去自己,而是成為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