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是一段身心劇烈轉變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刻感受到「天生的母愛」。本文透過一位母親的懷孕經歷與科學研究,揭示產後憂鬱與大腦可塑性的關聯,帶你理解「父母的大腦」是如何在困難中逐步塑成的。
整理/信誼編輯群
節錄自
《母親的大腦:揭開「媽媽腦」的科學真相》,信誼出版
原書作者/雀西雅・康納博伊(Chelsea Conaboy)
在探討成為母親的歷程之前,我想先分享Alyssa McCloskey的故事。她第一次懷孕年紀輕輕,卻感受到寶寶帶來的幸福;第二次懷孕比較有經驗,反而承受身體與情緒的壓力。這樣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看到,成為母親會經歷各種不同的感受。
兩次懷孕,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歷
第一個兒子出生時,McCloskey充滿敬畏。當時她16歲,結婚不久,經過20小時以上的陣痛才產下Tyler。雖然並未計畫懷孕,但得知後,她全心準備、閱讀各種書籍。初為人母,她擔心自己是否做得正確,也感到肩上有千斤重,但仍享受與兒子有關的一切。
11年後再度懷孕,情況完全不同。這次是計畫懷孕,但骨盆毛病讓她疼痛,孕期超過40週仍未生產,只好引產並用Pitocin,結果陣痛來得又快又猛,「我的身體像在跟我對抗」。兒子Simon出生後,她努力想重現生老大時那種愛的感覺,卻沒有,「我差點覺得他不是我的孩子」。
哺乳稍微緩解了疏離感,但她仍不知如何與Simon聯結,並擔心Tyler覺得自己被取代。與伴侶的關係也惡化,分居期間又面臨哺乳與探視的衝突。她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在Simon出生前,她以為「產後憂鬱症」是母親想傷害孩子的衝動,但自己的經驗並非如此。她大量閱讀,推測可能與大腦、荷爾蒙或壓力有關;明白這些原因,讓她得到希望。
母愛不是本能,而是經驗的累積
有朋友原以為孩子出生後會自動升級成「成人2.0版」,擁有所有育兒技能和知識,但這種感覺從未出現。「父母的大腦」是從原本的大腦發展而來,受到基因、家庭背景、童年經驗影響,也取決於小時候是怎麼被照顧、在成長中發展出的適應機制。此外,人生中累積的壓力與創傷,包括懷孕和產後的經歷,以及這期間獲得的支持,都共同形塑這顆「父母的大腦」。
並沒有固定的父母腦迴路,也沒有現成、需要時自動啟動的「母性」或「父性本能」。就算是同一位母親,在不同懷孕經驗中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科學家將目光轉向大腦的可塑性,看看在成為父母的過程中神經系統如何透過經驗被塑造。
大腦可塑性帶來育兒適應的希望
長期壓力和創傷會影響動機神經迴路、情緒調控和社會認知。懷孕期和產後的壓力也會影響後來的人生,研究者已經在想用目前已知的方法幫助有小寶寶的父母,用大腦可塑性去治療那些還在掙扎的母親。
我曾以為產後憂鬱症是清楚的二分法,要不是中鏢,要不就是沒中鏢。當時我很天真地想,為什麼產後憂鬱症好發在新手父母身上?後來才知道,這種感覺其實是一條很長的頻譜,一端是輕微不適,另一端是巨大痛苦,中間是緊張和適應,沒有明確界線。很少人能毫無掙扎地進入父母角色,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產後情緒障礙」這個名詞,因為我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
產後情緒困擾背後的真實樣貌
北卡羅來納大學女性情緒障礙中心主任Samantha Meltzer-Brody認為:
「成為父母親,是任何人可能會經歷最深刻的事情之一。」
她也指出:「產後憂鬱症」這個詞就像個垃圾袋,什麼症狀都往裡面塞。包括焦慮、強迫症、創傷症候群……但其實它們有不同機制、不同治療方式。即使症狀符合憂鬱,不同人的大腦機制也可能不同。產後憂鬱常出現在缺乏支持、經濟困難、或本來就有精神病史的人身上。既然它不只是心理壓力,那麼就必須從懷孕階段就開始關注。
如果我們能理解大腦的可塑性、擁抱掙扎的過程,或許就能在混亂之中,找到一點點踏實與希望。
我們只能從所在的位置慢慢學習,就從此時此刻的自己開始吧。
《母親的大腦》不是一本教你育兒技巧的工具書,
而是一本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書,
幫你看懂這些改變的原因與意義。
透過這本書,你將明白:
照顧孩子,並非失去自己,而是成為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