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累、沒力氣陪孩子玩?試試溫柔又省力的肢體遊戲

下班回到家,孩子滿懷期待地要你陪玩或是討抱,你卻覺得疲累、腰痠背痛,只想躺下來喘口氣,內心吶喊著:「我不想拒絕,可是我真的好累!」如何在不犧牲自己身體界線的情況下,好好回應孩子對「連結」的渴望?

文/蘇鈺茹(舞蹈治療師/心理師)
 
孩子渴望的是「連結」
在經歷和你一整天的分離後,孩子特別渴望透過身體互動來補充親密感,尤其年幼的孩子,他們常常用擁抱或打鬧來表達「我想你」。這些身體互動,能滿足他們「被陪伴、被看見」的需求,也是他們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但此時父母的身體往往已經疲憊不堪,或內心仍積累著工作的壓力,很難再全力以赴地陪孩子玩扮演遊戲,這時候就需要更溫和、不費力的陪伴方式。
 
省力又滿足孩子的肢體遊戲
以下介紹幾種舞蹈治療中常見的「合作調節」方法,特點是不用大量移動,也不需要太激烈的回應,但能給孩子「我在這裡」的陪伴感,邀請你一起試試看:

1. 蓋印章:
當孩子撲上來討抱或黏著你,但你不想要身體被緊貼時,可以讓孩子躺在地上,你拿一個大抱枕像蓋印章般,以不同力量按壓在孩子身上,給他一點「重量感」。也可以輕輕搔孩子癢,從不同觸感中增加趣味。這能滿足他「從擠壓中感受身體連結」的需求,也保護了你的身體界線。

 2. 腳掌推推樂
兩人坐在地板上,腳掌對腳掌,問孩子:「哇,今天誰的力量比較大呢?」像是玩一場輕鬆版的「力氣比賽」。這個遊戲可輕可重,而且你可以藉由輕推的互動,達到彼此按壓放鬆的效果。

3.身體當「橋」
你趴在地上當一座橋,讓孩子從你背上慢慢爬過去。他覺得好玩,而你幾乎不用動。這種遊戲傳達的是:「我在這裡陪你玩,用我現在能做到的方式」。

4.慢動作鏡子
當你只想坐著或半躺著休息時,可以和孩子玩「慢動作鏡子遊戲」,你慢慢地做一個手勢、表情或身體動作,邀請孩子模仿。孩子在過程中會感受被你看見、被你回應,同時你也可以用緩慢的節奏,好好喘口氣。

5. 小小按摩師
請孩子當「按摩師」,幫你拍背、按肩,甚至設計成遊戲:「今天你是按摩店老闆,幫媽媽補充能量!」孩子通常很熱衷於角色扮演,而你也能順便獲得一點身體放鬆。

6. 嘟嘟小火車
試著將「身體連結」的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例如:走去刷牙或收玩具時,玩「小火車遊戲」,讓孩子排在你前面或後面,後面的人用雙手搭著前面的人的肩膀,慢慢走路,沿路可以模仿火車聲音,經過家裡不同空間時,報告現在到了哪一站,或向家中寵物站長打招呼等,增加趣味。你不必額外付出太多精力,就能滿足孩子對連結的需求。
 
給父母的小提醒:照顧自己也能溫柔陪伴孩子
當孩子黏著你,要求身體遊戲的時候,其實他們要的不一定是「玩」本身,而是「你有看見我」、「你有回應我」。因此,一句溫和的回應:「媽媽今天很累,但我可以陪你玩慢一點的遊戲,我們來試試看……」通常孩子是願意接受的,而他們也會開始學習觀察與尊重別人的狀態。

每天花一點時間,透過這些小小的身體遊戲陪伴孩子,能協助孩子從互動中建立安全感,減少他們用「大吵大鬧」等負面行為,來引起大人注意的狀況。更重要的是,你不會因為每次都勉強自己,反而漸漸失去陪伴孩子的喜悅。

家長的疲憊不應該被否定,孩子的需求也不是壓力源。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溫柔的中間地帶,用身體智慧慢慢建立起獨特的親子節奏。

最有力量的陪伴,不是每次都用盡力氣去玩,而是在有限的能量裡,願意溫柔地堅持「留在你身邊」。孩子會記得這種感覺,身體和心裡都是。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